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歌德之勺 》阅读分析

(2018-03-12 15:38:29)
标签:

转载

分类: 试卷题型分析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问分析:题目中提到另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找出“这一种方式”是什么。从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找到,以前作者只是接触过哥德写的书,而没有见过哥德本人。从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来到了哥德的住所,可见另一种方式就是亲自来到哥德的住所来接触哥德。答案可见就在第三段。下一步就是组织答案。这就得分析层次。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和“出没的东西”

说的都是哥德的住所,而“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则是指用手来触摸哥德的遗物。到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第二问分析 一段话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是有一定的说法的。如果在开头,一般是引起下文,开宗明义,渲染气氛,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如果在文章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总结下文;如果在文章结尾,一般是点明主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等。

  本文的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

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分析:我们首先应该想,本文是在写哥德,为什么提到炊勺呢?可以肯定炊勺和哥德有关系,或者说通过写炊勺可以透视哥德。再者,这把炊勺一定有特别之处,不然也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乃至投入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第五段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说明炊勺特别大。

往下搜索,第十段一句话进入眼帘: 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取一勺饮”指的是才华和成就,而哥德比一般人大,说明哥德的才华和成就比一般人高。可见勺子的含义在此做了引申。这样答案也就明确了:

(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第一问分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中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引用名人的话,作用是什么?不外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因为名人的话格外有说服力,答案也就明确了: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第二问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在问,恩格斯是如何评价哥德的。我们首先找出恩格斯的话,:“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哥德是个有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的人,答案也比较好总结了: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第一问分析:本文本来主要是写哥德,但大量笔墨投向了炊勺,通过炊勺写出了哥德的思想品德与成就。这就是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色,即: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第二问分析:其实是在问如何才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也必须分析出作者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如作者去参观哥德住宅,结果却仔细观看到了别人都见过却都没有仔细观看的东西——炊勺,这就叫善于观察,这对高中生的写作有所启示;又如,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不一般的东西,看懂了哥德这个人,这叫善于思考,这也对中学生写作有所启示。如此一来,答案也就明晰了: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