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歌德之勺 》阅读分析
(2018-03-12 15:38: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试卷题型分析 |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问分析:题目中提到另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找出“这一种方式”是什么。从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找到,以前作者只是接触过哥德写的书,而没有见过哥德本人。从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来到了哥德的住所,可见另一种方式就是亲自来到哥德的住所来接触哥德。答案可见就在第三段。下一步就是组织答案。这就得分析层次。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和“出没的东西”
说的都是哥德的住所,而“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则是指用手来触摸哥德的遗物。到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分析:我们首先应该想,本文是在写哥德,为什么提到炊勺呢?可以肯定炊勺和哥德有关系,或者说通过写炊勺可以透视哥德。再者,这把炊勺一定有特别之处,不然也不会引起作者的注意,乃至投入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第五段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说明炊勺特别大。
往下搜索,第十段一句话进入眼帘: 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取一勺饮”指的是才华和成就,而哥德比一般人大,说明哥德的才华和成就比一般人高。可见勺子的含义在此做了引申。这样答案也就明确了:
(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第一问分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中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引用名人的话,作用是什么?不外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因为名人的话格外有说服力,答案也就明确了: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第二问分析: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在问,恩格斯是如何评价哥德的。我们首先找出恩格斯的话,:“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哥德是个有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的人,答案也比较好总结了: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第一问分析:本文本来主要是写哥德,但大量笔墨投向了炊勺,通过炊勺写出了哥德的思想品德与成就。这就是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色,即: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第二问分析:其实是在问如何才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也必须分析出作者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如作者去参观哥德住宅,结果却仔细观看到了别人都见过却都没有仔细观看的东西——炊勺,这就叫善于观察,这对高中生的写作有所启示;又如,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不一般的东西,看懂了哥德这个人,这叫善于思考,这也对中学生写作有所启示。如此一来,答案也就明晰了: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