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徒步穿越雁荡山筋竹涧
标签:
徒步穿越鲜丽峡谷历史文化旅人 |
分类: 我行我色 |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9pI1Lj49&690
筋竹涧,位于雁荡山之西外谷,芙蓉镇筋竹村西首一峡谷。北为雁荡山,南为芙蓉镇。据说古时其峡中皆为筋竹,故名。
http://s11/mw690/003lLOzqgy6J19FfKaufa&690
大龙湫的水经红锦溪,过龙门潭、筋竹溪而入清江归东海。筋竹涧中峰、潭、瀑一应俱全,有涌泉瀑、下培潭、菊英潭、龙潭、连环潭、五龙山等约30景点.
http://s9/mw690/003lLOzqgy6J19M1LN638&690
筋竹涧是古代台温古驿道必经之路。早在公元423年,我国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从芙蓉到雁山经此峡写下了《从筋竹涧越岭溪行》一诗:“猿呜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炫。逶迤傍隈懊,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诸屡迳复,乘流玩回转”是昔日筋竹涧风貌神彩的最好写照。http://s15/mw690/003lLOzqgy6J19O5OWi7e&690
至明、清时期,筋竹涧都有文人墨客来此寻幽,如诗人方尚惠的《筋竹涧》诗:“石涧非人境,幽奇不可言。水清流日影,恍若入桃源。”让人回味无穷。
http://s11/mw690/003lLOzqgy6J19b0Zl05a&690
我们自驾车从雁荡山出口下高速后,转芙蓉方向走楠雁线行四五公里,楠雁线去年刚开通,路况很好。到达筋竹村委会后,问路一老丈,言及在筋竹岭隧道口右侧峡谷中开始徒步线路。车子再沿溪开了二公里左右,从一个小村庄中经过,里面有一个小型停车场,停好车,沿溪旁古道开始徒步。
http://s15/mw690/003lLOzqgy6J19beNVc7e&690
从筋竹村一路曲径而达宋代古刹能仁(大镬)寺,途约十余里。两旁群山连绵,树木葱茏,流水潺潺。整条线路曲径通幽、涧广林深,可听鸟啾虫鸣、观奇石流泉。
http://s1/mw690/003lLOzqgy6J19blVrW50&690
路旁右侧有个龙潭坑小水电站。筑水库后原本颇有气势的瀑布成了涓涓细流。闻道筋竹涧下游内有东龙潭,是否就是此处?问电站里的人,只道此潭深有十米许,余无知。
http://s5/mw690/003lLOzqgy6J19bvYoI44&690
保护环境,从驴做起。这种宣告的牌子上次在大雷山时也可见,但大雷山上的告示是挂在树上,而这里是用铁架立在地上的,个人感觉大雷山的告示做的更好。
http://s9/mw690/003lLOzqgy6J19bCtFCa8&690
朦胧细雨中,沿溪而上满祭瀑布,山脚下便闻水声。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伴着声声虫鸣鸟叫,谛听流水潺潺。http://s13/mw690/003lLOzqgy6J19c56Ne3c&690
山涧溪谷中湿润的彩色石头或许就是遗落山间的美玉。http://s9/mw690/003lLOzqgy6J19cdGbK78&690
小叶植物是最适宜做成盆景的。
http://s12/mw690/003lLOzqgy6J19aK4ZRdb&690
龙潭坑水库也因为连日降雨溪水暴涨,水库的落差还可以,效益应该也不错。但原来的人文景观却被破坏,现在还有很都没有远见的地方都在经营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
http://s12/mw690/003lLOzqgy6J19rDkqDdb&690
http://s2/mw690/003lLOzqgy6J19rO97rb1&690
http://s15/mw690/003lLOzqgy6J19pBsbs3e&690
当年南朝的永嘉谢太守是否从芙蓉就沿此古道入雁荡呢!因而让筋竹涧名声在外。http://s7/mw690/003lLOzqgy6J19qfqcu36&690
水泥仿筑的竹桥、九曲桥、别有风情地隐现于万木葱茏间,每个角度看去仿佛都在画中。
http://s16/mw690/003lLOzqgy6J19pZ6XBcf&690
流水经过陡峻的夹谷后,奔腾急湍,浪花飞溅。
http://s8/mw690/003lLOzqgy6J19qpF7Ff7&690
这池深潭也应有名。
http://s14/mw690/003lLOzqgy6J19qK3Vjbd&690
景区道路曾经修建,而且以前卖过门票。不过现在荒废了。但栈道留给旅人们很大的便利。
http://s5/mw690/003lLOzqgy6J19qQa5S34&690
以前没有这些栈道,当年谢太守越岭溪行得确有点困难,因而只好既越岭又溪行了。
http://s6/mw690/003lLOzqgy6J19rac3X25&690
http://s7/mw690/003lLOzqgy6J19riQd0b6&690
http://s2/mw690/003lLOzqgy6J19rp98lb1&690
http://s16/mw690/003lLOzqgy6J19rvzcjdf&690
据我考证按这块石头的纹理,就是一棵大树在亿万年前形成的化石。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http://s11/mw690/003lLOzqgy6J19Pzdwuca&690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9MeJC119&690
这里还路遇一队重装的驴友,其实走这路重装是夸张点了。或许他们是昨夜在此露营的。
http://s4/mw690/003lLOzqgy6J19MUw9Rc3&690
筋竹涧内生长筋竹而得名,当有青竹成林。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agezUt49&690
九曲桥一旁桥头已被水冲塌了。
http://s7/mw690/003lLOzqgy6J19OfgNg76&690
曲径通幽。
http://s8/mw690/003lLOzqgy6J1abTHzpb7&690
河水上涨后只能搭石涉水而过。
http://s6/mw690/003lLOzqgy6J1arx4eFc5&690
涧广林深
http://s3/mw690/003lLOzqgy6J1ajvtHIc2&690
http://s3/mw690/003lLOzqgy6J1andp1o42&690
石桥
http://s16/mw690/003lLOzqgy6J1anqZ6n9f&690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ao73Yt79&690
石门
http://s7/mw690/003lLOzqgy6J1aolkZE96&690
对面有个能仁电站,小水电。
http://s6/mw690/003lLOzqgy6J1aovNIh85&690
对岸青山,
http://s5/mw690/003lLOzqgy6J1aoNwNK04&690
榆钱树
http://s7/mw690/003lLOzqgy6J1ap2i0K76&690
http://s4/mw690/003lLOzqgy6J1b2hAeD13&690
筋竹涧里面这一处栈道是最美的。
http://s14/mw690/003lLOzqgy6J1aYLBtX9d&690
能仁寺前面倒地的界碑,这里应该是能仁寺到筋竹涧的入口标志。
http://s15/mw690/003lLOzqgy6J1b06EEe8e&690
能仁寺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南宋以后,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鼎盛时期,有僧人三百,香客每日千人,成为全国30所最著名寺院之一。http://s3/mw690/003lLOzqgy6J1aZ8wgOa2&690
能仁寺虽然多次遭受兵燹逐渐衰败,但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传承,为能仁寺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http://s4/mw690/003lLOzqgy6J1aZBmMP53&690
徐霞客在他的《游雁荡山日记》中如此记录下他游踪及夜宿能仁寺的史实。“……主仆衣履俱敝破,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http://s14/mw690/003lLOzqgy6J1b02le50d&690
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能仁寺几度兴废,而这口大镬则忠诚地守护在此地,成为能仁寺变迁见证者,现在古迹成为能仁寺的镇寺之宝物。
http://s6/mw690/003lLOzqgy6J1aZFPPD55&690
寺中有一大铁镬,高1.38米,直径2.4米,镬重18500公斤,系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所铸,所以又称大镬寺。
http://s7/mw690/003lLOzqgy6J1aZRWiG16&690
大铁镬铸于宋朝元祐七年(1092年),内深1.45米,能同时容纳10余人。据史料记载重18.5吨,口沿宽20厘米,可站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铁锅。内壁铸有铭文134字,部分可辨清的铭文记载:“清信弟子刘化晟合家人等,谨施净财,铸造浴镬一口,舍入嘉福院,永充无碍浴室中用,时皇宋元祐七年,岁次壬申,十一月初九戊子日,制胜火焰峰。重三万七千斤。”这段铭文是研究雁荡山及乐清历史文化、佛教活动的重要史料。铁镬于1983年被乐清县政府列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b094r7b9&690
http://s2/mw690/003lLOzqgy6J1b7mCmR41&690
翻阅历史资料,深感能仁寺人文景物深厚,令人肃然起敬,伏首谒拜!
http://s5/mw690/003lLOzqgy6J1b7s0FS14&690
燕尾瀑就在能仁寺门的东北面,出寺门左转就能看到。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b8fV7X39&690
燕尾瀑又叫飞泉,锦溪之水绕经西龙门触石分流而下,状如燕层。瀑下一潭,名叫霞映潭,潭水碧绿,大一亩余,潭中有巨石,形状像大铁锅,侧倚水底,隐然可见。每当晚霞照映时,潭面鲜丽可爱,潭因之得名。因潭水下游的筋竹涧内有东龙潭,故又称此潭为西龙潭。
http://s10/mw690/003lLOzqgy6J1b7SFgRd9&690
燕尾瀑三字是黄岩同乡柯璜所题,柯璜原为京师大学堂毕业,曾任山西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北京故宫故物阵列室主任,书法名家。摩崖上刻有“燕尾瀑黄岩柯璜题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燕尾瀑和我二十多年前走过时的地形地貌依旧,只可叹斯人已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