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2015-2017

(2016-01-22 09:47:27)
标签:

专业发展

规划

教师

名师

陈永伟

分类: 个人发言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2015-2017

陈永伟

201412月,我荣幸地加入了璧山区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皮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三项政策,结合《2014重庆市璧山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和自身能力等实际情况,着手考虑自己这三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把内容形成如下。

一、自我分析。

       1998年,我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政史教育专业。2001年,自考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2010年西南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毕业。这期间,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2年,从事高中同时兼初中历史教学工作1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14年。

首先,阅读还须加强。阅读专家、名师的书是有些,也特别喜爱看魏书生、叶澜、王荣生、李镇西、韩军等人的专业书籍,但阅读量和阅读仔细程度远还远远不够。虽然在阅读中,没有放弃思考,也积累了一些资料和读书笔记,同时,也积极实践印证,在摸索中一些做法,但对语文依然不能精确和宏观地进行把握。也阅读了一些的当下杂志,但近两年有松懈的趋势,阅读没有跟上,对当下语文的现状和未来认识不清。

其次,有点探索实践精神,缺乏认真探索态度。通过实践和思考,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点直观感受和想法,然而往往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想法,没有认真对想法进行梳理、归纳,更不能像韩军大师一样写成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再次,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汉语言文学,虽也与语文相关,但先天的不足之症制约了我的发展。极需一边教学一边弥补。

二、学习规划。

       1、阅读规划。阅读一定量的语文专业书籍和相关的图书,包括重新阅读和审视原来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温故而知新,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扩大眼界、触类旁通、相互影响的目的。

具体阅读规划:每学期要精读一本专业书籍,三年共6本,作好相应类的读书笔记(每本书一本读书笔记),读完部分或整体后写一篇阅读后的文章,并争取发表;每学期泛读大约3本专业书籍,尽量把读书笔记做到精要;每年要自己订一份核心期刊(主要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研究与实验》、《语文建设》之中选一份),阅读一般杂志3种以上;每天看报纸一份,主要为报纸的副刊等栏目,如果没有,就看几大门户网站新闻;每天阅读微博——“青春语文”和微信——“语文湿地”;每周上璧山门户网浏览璧山名师等老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2、听课规划。认真听课,仔细观察,反复思考,争取从每一次日常和非日常听课活动中学习别人长处,吸取有益营养,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尤其是要做到每听课必总结,每听课必反思,每反思要成文。准备好专用的听课本,不能重复以前写一张丢一张的做法,积累好第一手听课资料。听完课后,要想尽办法即时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争取共同提升。

       具体听课规划:每周听本校老师2节日左右的日常课,特别是听重庆市名师王文龙为代表的老师上的课;每次校外听课,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去参加;听工作室内部教师上的课,要做到课前思考、课中及时记载,课后积极讨论。

       3、其它学习规划。如,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以比赛为契机,以比赛为载体,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完善和成长。

      

三、教学规划。

       1、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努力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尤其要注重加强“普通话”“三字一画”等基本功的训练和提升。争取做到练习的中间时间间隔小于2天。

       2、养成教学思考的习惯。每次上课要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思考,尽量把思考形成文字,能成文的要尽力打造。

       3、献课构想。在本校内,每年争取给全校语文教师献一至二堂课;在校外,每年争取上一堂研究课。

       4、教学特色构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本成长周期内,把“人人语文课堂”从理念到操作形成并完善。

5、课题。积极完成工作室课题的相关工作。

四、写作规划

       1、及时完成相关工作室要求的各类文字材料。

       2、撰写“人人语文课堂”的相关文章。

       3、完成课题要求完成的撰写内容。

  4、每年争取发表两篇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