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分类: 文艺人物 |
http://s2/mw690/b6e12500gdeb433300531&690
李哲,1970年11月生,涟源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娄底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娄底市青联委员、娄底市政协书画创作员。现供职于娄底市娄星区文联。1998年,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2003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2004年,作品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2005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2006年,《全国首届草书展》获奖提名;2007年,出版《墨映青灯——李哲书法集》。
墨映青灯
访谈事由:
1998年李哲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这是娄底书法家书法作品首次入国展。自此以来,一批书法家声名鹊起,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中参展、获奖作品多;娄底的中国书协会员达38人,在省内仅次于长沙,省书协会员近200人;娄底书法爱好者众多,书法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娄底书法现象”。
《青春娄底》编辑部将对这些书法名家进行访谈,解读“娄底书法现象”。
编辑部:1998年您的书法作品入全国第四届新人展,作为我市首位入国展的书法家,请您介绍一下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您的创作的大致情况?
李
89年参加工作开始教书,一直没有间断学习。90年代,全国书坛开始掀起国展热,国展成为全国书坛关注的焦点。98年新人展征稿的时候,我也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第一次投国展,没想到一投就入展了,当时确实十分高兴,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一次专业机构的认可。此后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围绕国展进行学习和创作,也相继有多件作品入展,并有一件作品获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逐渐深入,我发现这种创作状态只能是阶段性的,不能长期这么做下去,因为太多的受国展评审口味的牵制,容易使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缺乏连贯性,不能有效的积累。正是从连贯积累这个层面来考虑,我开始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功课要做。05年前后,我有了到专业的艺术院校和机构去进修的想法,很遗憾的是这个想法一直到2010年才得以实现,2010年在中国书法院脱产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编辑部:您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可以说这是对您书法造诣最好的肯定,放眼全国那么多书法名家汇聚一堂,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在书法创作上有过怎样的思考?
李
另外还有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观念上的变化。比如说我感觉到,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实践中临摹和解读传统比追求艺术个性要重要得多。我认为艺术个性就是在深度阅读传统过程中的一种发现,不是个人可以创造发明出来的。古人学习书法更多的是讲如何遵循古法,写出古意,在对“古”意的追寻中有所发现,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如此。而现当代就不一样,讲得更多的是革命、解构、创新之类,急于写出个性,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悬崖下看到别人站立于悬崖之巅的高山上,觉得很好,自己也想上去,就直接往悬崖上爬。殊不知别人是费了劲儿走了很长的山路才上去的。他不管也不思考这些,非得爬悬崖,你说这多危险,这是一个体会。还有就是我感觉书法技法和神采格调同样重要,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平常一讲技法就和“形而下”、匠气等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如果你了解了技法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你就会发现中国书法的技法不是那么简单。比方说写一横,书法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要求是要圆润、厚重、自然,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办事要圆融,为人要敦厚持重等等。再比方说我们技法里的结字,不管是那种字体,结字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形的中间主体部分是一个方块,字的外围却是一个基本的圆形,就像我们的老祖宗制作的铜钱形状,内方而外圆,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如果这样去认识技法,就觉得“技”本身就是“道”。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如果技法不成熟,谈格调就是空谈。这些体会是在一些老师的启发下得到的,也不一定正确。
编辑部:近年来,随着娄底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娄底书法现象”。在您看来,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呢?
李
编辑部:您曾出版《墨映青灯-李哲书法集》,能谈谈“墨映青灯”的含义吗?
李
编辑部:您下一步的学习与创作规划是什么?近期有没有考虑出书,办个人展览等一些计划?
李
编辑部:从您的简历看出,您是娄底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您平时是如何做书协工作的?请您谈一谈。
李
编辑部:您还有一些什么爱好?请您谈谈您的业余生活。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