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哲

(2013-06-09 16:10:27)
分类: 文艺人物

                    李哲

http://s2/mw690/b6e12500gdeb433300531&690

李哲,1970年11月生,涟源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娄底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娄底市青联委员、娄底市政协书画创作员。现供职于娄底市娄星区文联。1998年,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2003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2004年,作品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2005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2006年,《全国首届草书展》获奖提名;2007年,出版《墨映青灯——李哲书法集》。


 

墨映青灯

     ——李哲访谈录

 

访谈事由:

1998年李哲书法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这是娄底书法家书法作品首次入国展。自此以来,一批书法家声名鹊起,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中参展、获奖作品多;娄底的中国书协会员达38人,在省内仅次于长沙,省书协会员近200人;娄底书法爱好者众多,书法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娄底书法现象”。

《青春娄底》编辑部将对这些书法名家进行访谈,解读“娄底书法现象”。

 

编辑部:1998年您的书法作品入全国第四届新人展,作为我市首位入国展的书法家,请您介绍一下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您的创作的大致情况?

李  哲:98年到现在又是十多年了,你这是要听我回顾我学书法的经历吧?(笑)我接触书法比较早,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在我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大字,现在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个那时候学练书法的场景:一张小方桌摆放在火塘旁边,桌上一盏煤油灯,我在昏暗的灯光下练基本笔画,在一旁围火塘而坐的的大人们不时发出赞叹和表扬。可能是大人的表扬,使我从那时起就对写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没有字帖,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又经常引导我看电影荧屏上的字,那时候的电影上演员名字.对白都是书法家写的,还有看那些农具上写的字,他经常说,你要写得出那样的字就可以了。这使我养成一个喜欢看字的习惯,什么商店招牌,标语、红白喜事对联都要看一看,琢磨一番,现在还能记得我伯父写在水车上的“人定胜天”四个字的样子。初中毕业我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校图书室可以借阅一些书法字帖,自己知道订一些书法报刊,开始了自觉的书法学习,毕业的时候还在学校搞过一个个人书画展,那时候自认为写得很好,还立志十年后一定要当个书法家,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幼稚好玩。(笑)

89年参加工作开始教书,一直没有间断学习。90年代,全国书坛开始掀起国展热,国展成为全国书坛关注的焦点。98年新人展征稿的时候,我也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第一次投国展,没想到一投就入展了,当时确实十分高兴,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一次专业机构的认可。此后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围绕国展进行学习和创作,也相继有多件作品入展,并有一件作品获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逐渐深入,我发现这种创作状态只能是阶段性的,不能长期这么做下去,因为太多的受国展评审口味的牵制,容易使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缺乏连贯性,不能有效的积累。正是从连贯积累这个层面来考虑,我开始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功课要做。05年前后,我有了到专业的艺术院校和机构去进修的想法,很遗憾的是这个想法一直到2010年才得以实现,2010年在中国书法院脱产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编辑部:您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可以说这是对您书法造诣最好的肯定,放眼全国那么多书法名家汇聚一堂,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在书法创作上有过怎样的思考?

李  哲:我感觉收获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启发了思考。中国书法院是隶属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个书法研究机构,院长是王镛先生,研究人员多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老师,有沃兴华、张羽翔、刘彦湖、陈忠康等,都是当代最具思想活力和创作实力的一批人。这些老师把他们大半生的研究成果在你面前条分缕析、一点一点地讲述,并伴有大量的示范。他们的观点主张各具特色,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但都能做到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将自己置身于这样一种学术环境中,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主张。二是开阔了眼界。看了大量的古代书画作品,对传统经典作品有了一个最真实的直观感受。北京在这方面的条件无疑是全国最好的,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博物馆和各种书画展厅。看原作跟看图片是不一样的,看图片还要根据尺寸去想象原作有多大,这个它就摆在你面前,会给你一个最直观的印象,还有原作的笔墨堆积感是图版上看不到的。这些印象存贮在脑子里,就成了一个标准,作自己学习创作的参照。

另外还有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观念上的变化。比如说我感觉到,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实践中临摹和解读传统比追求艺术个性要重要得多。我认为艺术个性就是在深度阅读传统过程中的一种发现,不是个人可以创造发明出来的。古人学习书法更多的是讲如何遵循古法,写出古意,在对“古”意的追寻中有所发现,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如此。而现当代就不一样,讲得更多的是革命、解构、创新之类,急于写出个性,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悬崖下看到别人站立于悬崖之巅的高山上,觉得很好,自己也想上去,就直接往悬崖上爬。殊不知别人是费了劲儿走了很长的山路才上去的。他不管也不思考这些,非得爬悬崖,你说这多危险,这是一个体会。还有就是我感觉书法技法和神采格调同样重要,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平常一讲技法就和“形而下”、匠气等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如果你了解了技法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你就会发现中国书法的技法不是那么简单。比方说写一横,书法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要求是要圆润、厚重、自然,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办事要圆融,为人要敦厚持重等等。再比方说我们技法里的结字,不管是那种字体,结字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形的中间主体部分是一个方块,字的外围却是一个基本的圆形,就像我们的老祖宗制作的铜钱形状,内方而外圆,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如果这样去认识技法,就觉得“技”本身就是“道”。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如果技法不成熟,谈格调就是空谈。这些体会是在一些老师的启发下得到的,也不一定正确。

编辑部:近年来,随着娄底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娄底书法现象”。在您看来,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呢?

李  哲:有一组数字最能体现“娄底书法现象”:娄底用11年的时间,创作出了120多件国展作品,新发展3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另外还表现在领导重视、社会关注、书法活动多,书法收藏市场活跃等多个方面。

编辑部:您曾出版《墨映青灯-李哲书法集》,能谈谈“墨映青灯”的含义吗?

李  哲:我练习书法一般是在晚上,夜深的时候,一盏灯,一砚墨,墨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黑玉一般的光泽,特别的清静,我觉得这么一个境象能代表我的生活状态,就用“墨映青灯”四个字做了我那本书的书名。我对那本书不太满意,但对书名还比较满意。

编辑部:您下一步的学习与创作规划是什么?近期有没有考虑出书,办个人展览等一些计划?

李  哲: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只是想进一步的去了解书法传统,搞清它的基本套路。办个展我觉得是提高自己水平的一个好办法,但近期没有考虑。

编辑部:从您的简历看出,您是娄底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您平时是如何做书协工作的?请您谈一谈。

李  哲:书协是联系党和书法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工作职责是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为书法家服好务,发展书法艺术事业。娄底书法在魏华政会长、鄢福初主席的领导下,开展了许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和其他的几位同道一起,负责把协会决定了事落实好,平时的工作包括搞培训,举办展览,参与公益活动等。书协虽然只是一个艺术团体,但社会接触面比较广,工作起来牵涉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好这么一项工作,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更要具有奉献精神,我把它当作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编辑部:您还有一些什么爱好?请您谈谈您的业余生活。

李  哲:以前有很多爱好,文学,画画,k歌,打麻将都喜欢,现在除了书法之外,就只喜欢看电影,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在网上找一部美国电影,很享受。遗憾的是现在一年难得有几部好电影,经常重看以前的,如《拯救大兵瑞恩》、《越战忠魂》等我看过三四遍。对业余生活,我向往那种传统的文人生活,几个素心人在一起读书、思考、交流,相互切磋书画,偶尔寄情于山水,这仅仅是向往而已。


http://s13/mw690/b6e12500gdeb439c6a42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郝艺英
后一篇:李日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