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本是童心最好的剧本

(2014-04-02 14:05:26)
标签:

绘本

粲然

亲子

演读

育儿

分类: 美妈关注

  http://s13/mw690/003lBaEzzy6HMXSFYwQ1c&690

  粲然是谁?

  粲然,亲子共读推广人、作家。出版小说集《季节盛大》、《你的一切像海难》、《爱恨书》,童话《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她是一位为了儿子,把家安在大海边的妈妈。及至见到她本人,这个一说话就先笑弯大眼睛的人,决不辜负你的期待——敏锐、才情、灵气、深邃,全部用在养儿子这件事儿上。她说“绘本是童心最好的剧本”,而她心甘情愿花上几年时间来做最好的注脚。这次《美好妈咪》杂志邀请到她来讲一讲所谓的阅读这回事儿。


  我想讲讲自己的一次旅行。有一天,两个小男孩带我去航行。这两个孩子用粉笔在地板上画了一艘船,就吆喝着“嘟嘟嘟”鸣响汽笛,扬帆起航。大一点儿的孩子自命为船长,航行中他一直全神贯注地掌着舵,眼视全方,神情坚毅,不为任何风浪喧哗所动。小一点儿那个孩子,他一直怀着“大海不太安全”的恐惧感,战战兢兢待在船上,两个胳膊紧紧搂住我,勒得我喘不过气来。过了会儿,他忍不住大声喊起来: “船要翻了!船要翻了!”他边这样喊,边大力地挥舞着手脚。“船长”藐视地扫了我们一眼,他凳子上有很小的一截麻绳,那是预备“靠岸”时系船用的“缆绳”,他只要做做抛绳子的姿势,我们就可以从这艘颠簸摇摆的小船上安然回港。但他抿着嘴、摇着头,催急了,也只是说: “还没到!还没到!”小点儿的那个孩子——我的儿子——和自己想象中的恐惧搏斗了很久,最后忍不住跳下“船”(实际上是跳出地上“船”的图形范围),做着游泳的姿势,“泅水”回来。


  这个关于“航行”的游戏,是在初夏早上一个安静且安全的小院子里进行的。周围没有任何一个原有的实相和波浪、风雨、船舶有关。这两个孩子都是平时经常看到的最普通的孩子,他们刚刚认识不到十分钟,彼此甚至没有进行过一句直接交流。关于怎么玩游戏更没有做过任何事前沟通。但在整个“航行”中,大家会看到,他们严格遵守着规则,深刻体会幻想中的情景,并因此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身处在孩子的游戏里,我总能感到巨大的冲击力。穿越实相,目睹幻景对于人心的影响力,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游戏更为直接的启迪了。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精神,他们通过“演”而体现出对世界、对人心的深刻了解,一直在引导我的共读。


  “演读”是什么?

  《骑鲸之旅1、2》上市后,针对我“共读最大的魔法是‘演’”这一说法,很多人基于自己的一线共读体会,或多或少表示接纳。但我依然会遇到很多提问,如: “演”的内涵是什么?“演”就是把绘本画的内容用动作、表情和声音表演出来的意思吗?怎么“演”?“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得书里的内容吗?


  当时我的回答是: “演”就是找到绘本内容在现实中的参照物;是通过绘本,把孩子带到更广大的世界门前,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理解新面向;是不依靠言语解释,却通过“联系现实”的方法,让孩子的幻想王国与真实世界得到联结。


  我还举很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演”来说明其行为之实质——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时,我们参观了牙医诊所。牙医和我的儿子米尼进行了简单沟通,并为他检查了牙齿。米尼——像绘本里描绘的那样——感受到了“怕”(紧张感),并得出了“要认真刷牙”的结论;读《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时,在米尼心情焦躁的一天,我们带着那本绘本去坐缆车。当缆车缓缓攀至山顶,所有的高楼、马路、山岭、大海、岛屿冲破视野遮蔽, “哗啦”一声摊开在面前,当是时,我们一起大声读了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 “广大世界安慰了菲菲,也——安慰了米尼”;读《小塞尔采蓝莓》时,我们跑到春天的田埂上,光着脚采草莓,把洗草莓的水泼得满脸都是;读《让路给小鸭子》,划船就近接触了公园湖泊里的鸭群;读《月亮的味道》,在月圆之夜爬上海边高高的沙堆,搭人梯去摸月亮……


  几乎每本精读的绘本,我们都想办法把孩子带到现实投射物的面前。这个过程,就是“演”。

  粲然说,没有什么,比和婴幼儿共读更能让你看到阅读之真谛:

  1.书不能仅阅读一次;

  2.书不能仅仅用于阅读;

  3.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书的灵魂;

  4.读书,最重要的不是背诵,不是读懂,而是感受它、幻想它,让它进入心灵。


  “演”是孩子的天性

  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像我这样,总会在与婴幼儿的谈话中感到虚弱无力。谈得上交流的对话需要话题。可是,除了吃喝拉撒,还有什么话题可以胜任我们与婴幼儿(0~3岁)之间的对话呢?如果父母希望摆脱电视、iPad巨大却不无副作用的影响力,就会很自然地转而求助大自然、图书,或者帮助孩子寻找同龄朋友。于是,共读(除掉教育功利心部分)开始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话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读内容逐渐成为某种共识、某种行为(游戏行为而至现实行为)的基础。绘本,与随之而来的幻想世界在日复一日的共读中形成新的介质,新的“场”。当我们和孩子相携进入,会发现容纳我们心灵的空间果真被拓宽了,一切更自由、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富幽默感。


  如果你从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开始进入共读,并使用“演”的魔法,随着孩子越来越熟练地运用语言、越来越有自主意识,你会发现, “演”这个魔法并不来源于任何聪明人的发明与倡导,它原本就存在于孩子的天性里。孩子身临其境地信任书、遵守游戏规则、具有把图画演变成行为和感受的能力。


  我家共读的一开始, “演”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仅仅把孩子搂在怀里,一遍一遍机械读书与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心得和社会经验通过书本灌输给孩子——这两种行为同样有大局限。


  父母需要从书中获得启发,持续地把孩子引向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之中:孩子在十个月时听父母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地读书;一岁时按着绘本的内容去感受夏天树阴奇特的清凉,海水迂回在礁石边的哽咽,柴火在野地里噼里啪啦的响,蹦起来大喘一口的粗气,刚出炉面包松软的香,以及和爸爸爬很长很长的梯子去摘月亮时如何从激动雀跃到困累交加;两岁时开始幻想自己去历险,想象中除了不断行走的路,风景寥寥,但即使不停地走,也会滋生芜杂情绪:开心、恼怒、恐惧、忧愁、伤别、庆幸、愤恨、嫉妒、攀比、占有、希望……这些情绪越来越清晰,像从未邂逅却络绎开放的小花,盛开在漫漫长路;两岁半开始相信自己有力,确定凭借线条、工具和双手的起意,能建立或毁坏一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细如草芥),致力于某个他者的、外化世界成了这个时期的课题;三岁开始建立自己的幻想王国,历险再也不是如射线一般朝前伸展的路,征服感的对象幻化为自我的、内化的实相,可能是一个城堡、一片沙漠、一条巨浪中的船、一只嘶吼喷火的龙……自身心灵越成长,幻想王国越高大宏伟;自身力量越强大,幻想对现实世界的侵入性就越强。


  很多人会问,婴幼儿怎么理解绘本的呢?这是一个谜。抑或者说,他们不在意我们所说的“理解”。他们只是把这一切熟悉的听闻放入幻想。仅此而已。


  粲然说,在“演”中体会世界

  1.没错,绘本从来不是推演书,不是教辅。

  2.当我说:共读最大的魔法是“演”时,我实际上想说的是:绘本是童心最好的剧本。

  3.孩子和我们并不需要依靠共读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博学多闻、更出类拔萃。

  4.但通过绘本演绎,孩子和我们开始打破自己原有的狭窄、局限的人生,走进更多元、更丰富的世界中。我们变得更容易同情、更信任美好想象,因为听说许多人、许多事而觉得自己——更不孤独。

  5.我和我的孩子是——相信许多共读家庭也是——通过夜复一夜的演读,内心真真切切得到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