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奶爸 |
http://s10/mw690/003lBaEzty6DM8ANbjX39&690
还记得那个总是戴着卡通帽子、有着各种奇思妙想、萌翻20万网友的两岁小女孩“可可”吗?很多网友把每天追看可可的漫画当成给自己减压的最好方式,他们自称“可可粉”;更多的网友则羡慕可可有这样一个爸爸,可以用如此生动的方式帮女儿留住童年的回忆。
画可可是我的职业病
给自己的宝宝写博客发微博早已不新鲜,几乎每个宝宝都在网上被自己的父母自豪地晒着。不过这些“晒”大多是用文字和照片的方式,所以当“可可那些事”系列铅笔手绘漫画在网上一出现,立刻吸引了大批的粉丝。
其实给可可画漫画最初是为了给国内的外公外婆“汇报工作”。可可小时候一直是外公外婆照看,后来在英国创业的可可父母把她接到了伦敦,为了让思念外孙女的一对老人在国内也能及时了解可可的成长情况,可可爸爸开始尝试用手绘漫画的方式把可可生活中的趣事记录下来,发到网上,给外公外婆看,这一画,便停不下来了。
如今的可可系列漫画,其数量已经足够结集出书了,而改编成动画片的进程也在向前推进着。很多人以为,可可爸爸童年是画多了之后才有了影视创作的想法,但可可爸爸却坦言,大概是因为职业病的缘故,从最初动笔他就有做动画片的考虑:“为了给影视创作做准备,每个故事不能是平铺直叙的,都得有些包袱可以抖。而且故事要说完整,即便有遐想空间的结尾也应该是个句号。再说,给外公外婆的汇报也得尽量绘声绘色才好啊。”
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女儿画漫画,是爸爸最大的享受,也是保持工作状态的最好练习。得知可可爸爸的宏大计划,可可粉们早就开始期待看到这部“中国的小丸子”,但可可爸爸却似乎并不心急: “积累先!毕竟才画了3个多月而已,现在大概有70多篇成型的作品吧。我不太喜欢爆发式推进的文艺创作,创作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不断回顾,检验可行度和观众的接受度,这需要我花时间慢慢消化。”
她吃饱玩好我就满足了
可可的故事,每一篇都妙趣横生,我们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是不是这个小姑娘真的格外有趣,是不是她的生活就格外丰富多彩?在可可爸爸看来,其实每个孩子的生活中都充满段子,只不过大人们有时候很难细心观察生活,很多有趣的事情就这样被忽略掉了:“其实漫画中有的故事在发生的时候正是可可最讨人厌的时候,但稍加润色画出来,就会让人觉得特别可爱。这些有趣的时光都随着孩子的成长被时间埋没了,‘谁家的可可’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回味的机会。”
在英国的生活安静而安逸,初到异乡的可可对新环境适应很快,“国外托儿所幼儿园基本都是玩儿,娃娃适应玩耍是没有难度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可可爸爸不谋而合: “我不想给孩子什么教条式的压力,她很小,玩是主要的任务。所以只要她吃饱玩好,我就满足了。”
至于可可会不会变成一个“外国小孩”的担忧,可可爸爸倒是很豁达: “很有可能以后她回家会不喜欢说中文,这也是在国外的中国家庭必然遇到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小孩子还是应该尽量接触不同的环境,自己学会去调节和适应,小娃娃的可塑性是不可低估的。作为父母,最好就是尽量放手让他们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的任务只能是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http://s11/mw690/003lBaEzty6DM8taqgO7a&690
可可爸胡一毕
动画设计师,现工作生活在英国伦敦并开设了自己的动画制作公司。微博红人@可可那些事 系列漫画作者
我并不是个模范爸爸
其实,已经有很多可可粉给可可爸爸下了“模范爸爸”的定义,一个能够对孩子如此上心的爸爸,让可可甚至可可妈妈都成为被艳羡的对象。但可可爸爸却告诉我们,事实上可可还是更多时间和妈妈在一起,也跟妈妈更亲近:“我平时很忙,接送孩子并和她分享晚餐已经是一周活动的极限了。周一到周五我们会送可可去私人的托儿班,因为她太小,还不能去托儿所,周六周日是家庭活动时间,我们会尽量带她去市区或者郊区玩。”
不同于国内的老人看孩子,在欧洲,孩子大多是父母带大的,尤其是在幼儿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国内的孩子要更多,“这让我们观察到很多孩子平凡却有趣的时光,我想这也是和大部分粉丝引起共鸣的地方。”可可爸爸的工作很忙,从前都是习惯长时间呆在工作室里的他,现在一下班立刻打包往回走,为的就是赶在女儿洗澡上床前能见一下她的笑脸:“我原本是一个很独来独往的人,对什么都不太在乎,是可可的到来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这”另一个自己”享受为女儿画画,享受女儿对画中的自己指指点点,但“模范爸爸”这个词他不敢当:“做父母是一辈子的挑战,‘做父母’和自己怎么‘做人’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一生。现在,我实在还没有办法来客观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