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有关死亡最广为人知的言论,有人认为这句话充分显示孔子的积极现世人生观,有人则认为这流露出孔子回避死亡的态度,无论如何,单凭这句话,实在不能做出过分的推断。然而,假若我们从这句话,推想孔子对死亡的了解,绝不轻易。孔子对于“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并没有作出详细的正面说明。
有人说,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对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和“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对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们给出了两种定义:其一,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其二,人是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合理的推论是,人生数十年需一直处理生前事,所以也就无需考虑鬼事,说孔子轻视“鬼事”,甚至有否定“鬼事”的倾向,事有据之论。十分明显,在孔子的话语中只有“一个世界”,即生的世界。孔子是以死为界,反观人生,以死的自觉凸显生的自觉,根本在于生时要“闻道”,不要“害仁”而要“成仁”。司马迁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一种健康,积极,辉煌的生死观。这是人们对孔子生死观肯定的一种体现。
还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时中采取否定、逃避、恐惧的象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他们认为儒家“注重生死”和“死而不朽”的观点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孔子的生死观是回避鬼神和死亡问题;曾经子路问孔子“怎样看待生死和是奉鬼神之事”时,孔子回避了这一问题“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一生拒谈死亡的态度和注重生前生后事对后世中国人产生了相当深的影响,所以中国人恐惧死亡,又把生后事情看得很重要。这是对孔子生死观的否定。
关于生死,我有着自己的观点。死,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与其逃避、恐惧,还不如顺其自然地接受,不庸人自扰。因为死亡是人类不能逃避的重要课题。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应该心存感激,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