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一中汪绍平《蜀道难》,很不错

(2016-03-28 09:01:15)
分类: 【教学讲义】思维成就课堂
汪老师声音非常好听,又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令人非常享受。怪不得,别人说,北方人都是天生的语文老师,普通话好,中气十足,令南方人汗颜。专家评价说,学生一进入他的课堂就会精神饱满,有没有收获是次要的,反正精神是有了。说实话,有点遗憾的是,这节课学生表现不够好。老师抢了学生的戏啦。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节课,可能平时听惯了吴侬软语,忽然听到这样的课,很提气。
  
  一、导入:(投影显示)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
  【译】: 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二、(投影显示) “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唐•殷蹯《河岳英灵集》
  师:自唐人以来都评价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奇之又奇”的特点。
  师配乐诵读;(不知汪老师配的什么音乐,朴朴听了之后,拼命踢我,不知她是喜欢音乐还是喜欢汪老师的声音)
  生读; 
  师:有一句诗在文章反复出现了很多遍,请划出。
  (投影显示)精读涵咏意境之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这三句同样是说“蜀道之难”,强调的内容相同吗?
  生1:第一句强调的是高。
  读第一句;
  师指导朗读:应该读的沉重舒缓,“噫吁嚱”,三个感叹词,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危”即是高的意思,重读“高”,“难于上青天”声音应该扬起来,“蜀道之难”应该平点,为后面蓄势。
  师范读。
  生2:第二句强调的是险。(读)
  师指导:“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吓得脸色都变了,所以“凋朱颜”应该带颤音。
  师范读。
  生3:第三句强调的是凶。(读)
  师指导:战祸频繁,“长咨嗟”是叹息的意思。
  师范读。
  总结:这一句就像乐曲的主旋律一样,一唱三叹,营造了雄奇、可怖的意境。
  
  三、请同学们看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李白赞成朋友入蜀吗?请找出劝诫朋友不要入蜀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生分析,生读,师范读。
  
  四、(投影显示)悟读探究意蕴之奇 
  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再读此诗,讨论:除了劝说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诗人还有没有言外之意?
  (教师指导,学生大致答出以下几种)
  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
  生:通过说蜀道难,是说世事艰难,仕途之难。
  生:是对国家政局动荡的担忧,唐朝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投影显示)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艰,仕途之艰,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五、(投影显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欧阳修
  自由诵读,看看哪些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最精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附【原文】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é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ěi)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在网上找到这个,供参考
  从《蜀道难》的教学说起
  ——对高中语文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西安铁一中 汪绍平
  2009年12月,我参加了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蜀道难》。由于是一堂录像课,所以上完课后,我又通过课堂录像,对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观摩反思。结合学生课后的反馈和评委老师的点评,以及我平时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我对高中语文诗歌的课堂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具有别的文体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又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如何引导学生去品析、研读诗歌,是许多教师都在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老师大体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着这样一种诗歌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作者作品,背景介绍;(3)指导朗读,把握节奏;(4)讲解全诗,尝试背诵;(5)总结诗歌,交流感受;(6)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按照这种教学思路教学诗歌,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分析剥夺了学生主动体验诗歌的时间,教师先入为主的见解束缚了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态度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气氛的压抑和单调,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研读诗歌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味同嚼蜡了;如果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泳、感悟和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了。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采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摈弃短视和功利,以一种渐进、持续、从容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优秀诗歌蕴含的美和创造性因素发挥它神奇的力量,去吸引、撼动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广阔的思维和心灵空间。
  下面我结合《蜀道难》一诗的教学,简要谈谈我对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重视诵读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因此,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灵魂。为了使学生深刻领悟诗歌深邃的意境与意蕴,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及多样的手法,感受诗歌雄奇豪放的风格,获得艺术美的熏陶,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诵读这一诗歌教学、学习方法的运用,以诵读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始终。
  一是注重教师的朗诵示范作用。在背景音乐那沉郁而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诵读之中,神游于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二是通过学生的齐读、悟读、品读和美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意蕴,品味语言,揣摩手法,领略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以《蜀道难》前两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诵读为例。
  首先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句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直抒胸臆,运用夸张强调蜀道之高,奠定了诗歌强烈的咏叹基调,统摄全诗。
  其次,通过教师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揣摩手法。“噫吁嚱”是惊叹词连用,皆可有延长音,读出惊叹的意味。“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高”字应重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上青天”三字应重读,要读出这种高不可攀的困顿。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获得的对这两句诗的认识既真实又持久,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逐步掌握了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而品读诗歌本身就是一项个体自主性极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领略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在本诗的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运用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引导学生自由品读诗歌这一环节,几乎贯穿了本堂课的始终,调动了学生读诗的积极性,增强了诵读的效果。
  比如在“品读揣摩手法之奇”时,我要求学生从诗歌中找出他认为表现“蜀道难”最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而且多有创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更热烈了,课堂的效果明显增强了。
  由此,让我更加体会到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高度浓缩凝聚的诗歌文本,我们阅读时它已完全脱离作者最初的创作情境,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必要的方式手段,将它重新放置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环境或背景之下,营造出新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学生感受、体认其中的人文内蕴、精神气息,消解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的疏离, 沟通文本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让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一堂课就好像一篇文章,应该是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从宏观到微观,是把握一篇文章的一般思路,宏观地把握一篇文章需要选好切入点,需要找到行文的线索,需要找到牵一线而动全篇的这“一线”。
  教学《蜀道难》这一课时,我首先在导入语中,抓住唐代诗评家殷蹯对《蜀道难》的一句评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中的一个“奇”字来贯穿课堂,所有课堂环节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尽量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游离其外,从而保证了课堂环节的清晰有效。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筛选信息、找要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在诵读入境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本诗创作中的“一咏三叹”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诗分别在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旋律。通过诵读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反复咏叹,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艺术地展现了蜀道之高、险、凶的面貌,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蜀道难。
  总之,关于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这一基本思想,努力提高学生对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2010年6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