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如歌的岁月,分享育人的幸福——读于漪《岁月如歌》之絮语
(2012-12-13 16:39:01)
标签:
教育反思杂谈 |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这是于漪《岁月如歌》扉页中一句话。于漪从教60年,至今年逾80高龄仍醉心在教育事业上,读着其自传体著作《岁月如歌》,你会觉得,于漪老师是真心爱教育,全心献身教育,甚至对教育有着一种宗教情结。
“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一切为了民族”是于漪老师曾经就读过的镇江中学的校训,它也既是于漪老师成为一名杰出教师的起点,也是她一辈子兢兢业业、献身教育的动力所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担忧溢于言表,让人振聋发聩。无独有偶,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教育问题引起美国朝野关注的时候,里根总统公布的一项报告居然取名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副标题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1998年,面对教育中的新问题,美国教育改革中心又公布了一份报告,取名为“国家仍在危险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正的居安思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告诫我们,“当及时努力啊,切切记着你的每一堂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是啊,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庄严而庄重的使命,我们教师肩负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任。面对如此使命,我们不应该把“一切为了民族”的信念铭记在心,铸造师魂吗?我们要真正像车尔尼雪斯基说的那样:“以自己个人的榜样来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他们也成为富有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并且有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生来为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强盛积极奋斗的志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历史使命,率先做一名有担当的人。
于是我要求自己教学语言一定要做到清楚明白。为此,一是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力求清晰通畅。语言是否清楚明白,很大程度决定于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符合逻辑。心里清楚,说出来才明白。
于漪老师“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她十分注重锤炼自己教学语言的结果,这其中没有什么神秘与玄妙,有的只是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哪怕只是一段随堂课的教学导语都要进行千百次的推敲,为了用语言吸引学生学习,“粘”住学生注意力,于漪老师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文字,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地背;下班回到家中,忙里抽闲地背;坐在公共汽车里,静心凝神地背。谁说名师的炼成是遥不可及的,于漪老师出色的教学语言艺术完全是靠她勤说苦练,慧于心而秀于言。当思想成为诗歌的时候,语言就酿成了美酒。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一种行走旅途的跋涉,只有不断前行,才能拥有逼近成功的可能。没有不可企及的高度,只有不肯付出的懒惰。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努力去达成。成长绝对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成功也不是不经意收获的果实,而是自我的觉醒,是不断努力地主动进取。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收尾处,这样写道:“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虽是语无惊人之处,细细读来不禁思忖,于她而言的“那么点”对我们而言真的是不少了,于老师却仍旧强调着“那么点”,着实让人感受到她的谦逊与博识。
想起自己的从教之初,总觉得自己知道得那么少,上课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了话,忘记词,在众目睽睽下上砸了课,所以自己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上课的思路在脑子循环往复了许多遍,才敢自信地站在讲台上,那时知道“那么少”的自己是何等的可爱。然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间久了竟懈怠了,觉得自己备得多、看得多了,知道得“那么多”了,教案写得越来越简略了,思考也变得浅薄少了。
教学艺术无止境,如于漪老师说的“那么点”,的确,只是“那么点”成为我们立于三尺讲台之本、教书为人之用,我们理应善用。于漪老师的话鞭策着我们这些后辈,戒骄戒躁,警醒自己,其实自己知道的只是“那么点”,在教育这条无岸之河中,我们只能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坚持向前,或许我们在教育上的遗憾才会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