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2-10-23 15:26:13)
标签:
教育 |
人文底蕴是学校的灵性、血脉所在,校园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育人、美化心灵的重要工程。因此,我校要更加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
建议一:进一步展示和宣传校园文化。
1、在进入学校大门的两边(可以选在靠校门的大道两边的绿化带上)建成几个大型橱窗,在橱窗醒目处宣传我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训与三风等。橱窗内可以张贴重大活动告示、办学成果或喜报(学校以电子平面展出,这也是可以的)等,如有必要,也可以将校园布局示意图包括其中。
2、对校园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学生宿舍楼等建筑进行重新文化命名。
无才不以启心智,无德不能立天下。办公大楼命名“崇德楼”,即主张全体教师修炼德行,推崇高尚的师德,体现了我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笃志明德”的校训。
2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和新科技大楼分别命名为“扬帆楼”(初一年级教学楼,喻扬帆起航之意)、“尚学楼”(初二年级教学楼,主张尊崇学习,喻指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致远楼”(初三教学大楼,出自“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喻指我校莘莘学子胸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实验楼命名“笃行楼”, 出自“言忠信,行笃敬”,主张师生为人为学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遵循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在求学道路上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学生宿舍5、6、7号楼分别命名为“梦菊楼”、“清泉楼”、“虚谷楼”,既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在其中,更营造幽情、典雅的居住环境。
建议二:大力挖掘高晓声的精神事迹,弘扬“晓声文化”。
山东即墨二十八中从建校开始就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巧妙地把雷锋精神延伸到课堂改革和德育管理中,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和谐互助”教育发展之路。我校也可以打造“晓声文化”这一品牌:
1、宣扬“晓声精神”。在高晓声身上和他创造的作品人物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隐忍负重,求真向善,富有正义、时代责任感等可贵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与我校的培养目标、校训和三风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后附高晓声简介。
2、以“晓声”统一命名各社团、兴趣活动和校园大型活动。在已有的“晓声文化社”、“窗外晓声俱乐部”、“晓声体育节”、“晓声艺术节”、“晓声英语节”等基础上,增加或重新命名“晓声足球队”、“晓声篮球队”、“晓声游泳队”、“晓声航模队”等等。另外,将报告厅命名为“晓声学术报告厅”,将阶梯教室命名为“晓声剧场”,将体育馆命名为“晓声体育活动中心”,将新大楼一楼科技馆命名为“晓声科技苑”,将阅览室命名为“晓声阅览室”,将图书馆命名为“晓声图书馆”等。
以上建议不知妥否,仅供参考!
高晓声(1928—1999)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创作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学著作。从小酷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1951年发表小说《收田财》,接受文学家直接指导的创作训练。1953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1954年,以新的婚姻法为背景的小说《解约》(《文艺月报》1954年2期)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又重新创作,“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并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一。 1999年7月6日晨,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高晓声曾以“摆渡人”自勉,他要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有一个总的主题。”他自己的宏愿是,“就我来说,这个总的主题,就是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