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语文 |
分类: 教学实录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课题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
课时 |
1 |
时间 |
2019.06.20 |
||||||
课标要求及学情 |
因为在第三单元已经接触了一篇文言文游记散文,学生对于游记的特点以及学习重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作为一篇现代游记散文,它具备游记类文章的基本特征,学生们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
||||||||||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隶属于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学习时,需要把握作者的游踪,体会写景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
||||||||||
教学目标 |
1.
2. |
||||||||||
学习重难点 |
1.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 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师活动 |
学学生活动 |
教研活动 |
|||||||
导入 |
如果说,西藏是一位积淀丰厚、才华横溢的诗人,那么长江就是一首浩荡绵长的抒情诗。当西藏遇上了长江,他们就如至死不渝、久别重逢的恋人,孕育出了各拉丹冬的绝代风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领略各拉丹冬的绝美风光。 |
学生倾听,进入情境。 |
|
||||||||
预 习 检 测 |
1.请同学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同桌互相介绍“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3.给加线的字注音。 黧黑
4. 答案:
1.
2.
3.
4. |
根据屏幕提示进行预习反馈。 |
|
||||||||
活动一 |
一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4段,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
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2.请同学们朗读划出的写景的句子,然后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各拉丹冬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修辞句,可以借用文中的短语或者句子。建议使用第二人称。) 各拉丹冬,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各拉丹冬,你是一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
总结:各拉丹冬,美得威严,美得凛冽。 |
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写景句子。 同学们朗读划出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各拉丹冬的特点。 |
前四个段落写景的句子并不多,一定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
||||||||
活 动 二 |
二
1. 明确:冰塔林。
2. 预设:我最想看的是那一壁冰山。它像是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我最想到狭小的冰洞里去爬一爬,去看看冰的庄园和冰的院落,就像是武陵渔人发现了世外桃源一样。 我最想去冰窟里去听一听那千万年来的风声。那川流不息的风声更加显现出冰塔林的空旷和凛冽。 我最想去看看那冰体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是长发披肩。 我最想去听一听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像是在演绎一个长江的故事,令人神往。 3.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确实听出了同学们的向往之心。请大家朗读描写冰塔林的相关句子,再次感受冰塔林之美。 |
学生倾听,根据老师的引导 来思考。 学生细读课文,同位交流看法。 同学们深情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
这个活动有创意。 |
||||||||
活 动 三 |
三 情。 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时,她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当作者看到了各拉丹冬的东南阳坡,她的内心充满了惊喜与赞叹。
总结: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感悟到了作者细腻的感情,这种含蓄的抒发感情的方法叫做间接抒情。各拉丹冬是一片圣地,今天,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认识了它,相信有一天,我们来到它身边,对它的美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悟。 |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景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将情和景融合在一起。 |
|
||||||||
作检测设计(作业)
|
1.
2.
3. 答案:
1.
2.
3. |
作业的设计能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赏析能力。 |
|||||||||
板书设计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景美
|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