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危机下的博弈:超主权货币
今年3月,就在G20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文章,呼吁“创造一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文章一出,世界震动。这不仅是一种表态和希望,更是一种挑战和信心,是中美在金融危机下的新一轮博弈。而中国则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为自己在世界金融舞台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3月24日表示“当前美元是强劲的”,“没有必要创立新的全球货币”。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于同一天表态,拒绝“让美国放弃美元”的建议。而在美国高层发表此番讲话的十天前,中国“两会”期间,奥巴马以及其它政府高层针对中国总理对美元的担忧也发表了类似的表态。
周小川的文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金砖四国”中,俄罗斯、印度都给予了积极回应,欧盟初期表示欢迎,后来又改变了态度。一石击起千层浪,中国终于有能力和有资格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众所周知,“超主权货币”概念的提出缘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将美国笼罩在阴影之中,并且迅速扩散,致使全球金融市场受到致命性冲击,全球经济也迅速下滑,跌入谷底。由于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弱市美元”策略,致使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不断缩水,而同样遭受损失的还有日本等国家。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采取大量发行美元的策略,从而使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受到严重危胁。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超过日本直逼位于世界第二位的德国。中国的外汇储备早已位居全球第一,而在超过2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门购买了美国的美元资产。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G20会议召开前夕,中国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世界舆论也对中国发出的声音给予了理解和同情,但是同时又表示,“创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将是艰难的,但却不是不可能的”;《华尔街日报》认为,周小川的文章显示,“长期来看,中国希望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并对所持美国资产的安全性表示担忧”;美国彭博社评论称,中国的主张是向外界传递出要在G20峰会上充当领导作用的野心;《泰晤士报》把周小川的建议形容为“肌肉炫耀式的行动”;美联社报道称,尽管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的建议至少从长远观点来看是可行的,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障碍;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周小川发出的并不是“武力威胁”,他的建议值得人们去倾听;路透社在“新兴大国要求检讨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一文中也给予正面评论。
纵观世界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以及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是和历史以及国家实力密不可分的。美元霸主地位形成于“二战”结束之时,那时候,美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当时,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从此,美元扮演起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美元国际地位的确立对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首先要做到保持币值稳定,避免汇率大幅波动。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有庞大的经济实力,二、要有国际公信力,国内经济政策必须受到严格约束。但是,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六十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滥用“美元”,而这些行为不能不让人对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地位持怀疑态度。特别是自2007年底美国由“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美元的地位抱有不信任态度。周小川的言论可以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情绪的宣泄。
“超主权货币”的言论一出,国内媒体以及人们也对此议论纷纷,绝大多数人对此持欢迎和支持态度。
依笔者的观点,“超主权货币”是未来金融世界应走的方向,但是,道路依然漫长,美元的霸主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
美元霸主地位虽然难以一时替代,但是,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撼动。实际上,周小川代表中国的这一番言论已经成为撼动美元霸主地位的历史性起点。这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而舞台则转移到了金融领域。
自2008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和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先后签订了一定额度的自有货币的结算协定;今年以来,又和东盟国家签订了类似的协定;前不久,国务院又开放了北京、广州等城市人民币结汇试点。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向单一依赖美元的现状发起挑战。
笔者认为,中国在努力摆脱单一美元束缚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超主权货币”的提出只是一个开始,新一轮博弈的开始,我们必须踏实走好我们的每一步。这是因为,我国在美国还有近16,00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任何其它一种货币能够真正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币”或称“中国元”的时代还需要10-20年的时间尚能被世界接受。而在这一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稳定和启动经济是第一位的,其次,必须努力刺激内需,保证就业,第三,要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第四,要长期的思想和努力做准备,以启动潜在的中国农村市场。
我们只有努力把自身的事情办好,我们才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更有力和更有主导性的发言权。有了这些权力(或称实力)的累积和叠加,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博弈中胜出并为新世纪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