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虎-IPD研发质量管理

标签:
张志虎精益现场节能降耗twi |
分类: 生产 |
【课程背景】
在IPD的实际推行中也许会受“产品开发”这几个字的误导,上到公司高管,下到基层员工往往会狭义的的认为IPD仅仅与研发组织相关,IPD的主导人也往往是研发人员,最后导致IPD的实施仅是局部的研发体系优化,但最终效果却取决于“木桶的其他短板”。
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的特点:“端到端”、分阶段的流程、分层级的流程、在流程中设置重要的控制点、采用并行工程。
来看看IPD的定义:集成产品开发管理(IPD)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将产品开发看成一项投资,通过(Common
Building Blocks, CBB公共基础模块--CBB指那些可以在不同产品、系统之间共用的零部件、模块、技术及其他相关的设计成果)和跨部门的团队准确、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推出产品。
我们总是没有时间把事情一次性做好,但是总有时间修改错误;产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在部署之后又发现产品问题再进行修复,通常要多花100到1000倍的成本。
从产品构思开始到实现批量生产为止,对所有为实现产品持续地满足预期用途而进行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活动。重点是设计输入质量控制、设计输出质量控制、设计转换质量控制。
张志虎老师非常熟悉精益研发与精益制造,曾任职美的集团多个工厂中高层岗位和海外工厂总经理、美的集团工艺研究专家及组长、精益生产专家,深耕实践精益管理之路!统筹推动“管理技术创新”与“极致产品工艺技术”,并操盘了超50家企业的精益管理类落地辅导项目!
【课程收益】
掌握建立IPD研发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找到企业在研发管理中遇到典型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思路;
学习领先国内企业在实施IPD方面的经验;掌握业界最佳的研发管理模式与实践,并总结如何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来建立研发质量管理体系;
拓展项目经理的研发思维,做极致产品;拓展制造人员思维,做极致工艺研究;
掌握科学的IPD研发流程和质量管理操作方法;
【课程方式】
课程讲授60%,案例分析及互动研讨40%
【课程对象】
研发/工艺/品质负责人、研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研发/工艺/品质/制造相关骨干人员等;
【课程特色】
体验式学习:真实场景演练;
源于实战:课程内容来源国内领先企业的实践经验,注重实战;
专业易懂:将专业的研发管理模式和过程,采取简单易懂的案例进行阐述;
价值度高:课程内容经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验证,对企业研发管理模式转变和提升大有裨益,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周期和风险;
方法领先:运用第三次管理革命“流程再造”理论,将研发过程变得可控、可管;
【课程时间】
1-2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讲:IPD研发质量管理概论
1、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面临的挑战;
2、IPD的思想和框架
3、IPD主流程的阶段划分和里程碑
4、研发质量管理意识
5、在研发流程中构建产品质量
6、设计输入、输出、转换质量控制要点
讨论:研发新品质量的常见问题
实战演练:影响我们公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
第二讲:APQP先期产品质量策划概论
1、产品质量策划的概念
2、产品质量策划的基本原则
3、第一阶段
4、第二阶段 产品设计和开发
5、第三阶段
6、第四阶段
7、第五阶段
8、控制计划
讨论:我们公司先期产品质量策划缺失哪些?如何控制?
第三讲:精益设计,源头QCD管控
如何开发结构最简、工艺最短、品质最佳、成本最优的产品,实现源头QCD管控;
一、重点方法论
1、DFM、DFA实战
2、极致产品模型
3、极致工艺研究
案例:500强企业极致产品、极致工艺研究分享
二、产品设计8原则
1、少:零件/紧固件最少
2、标:零件/紧固件/材料标准化
3、单:单向化组装
4、基:定位面接近基准面
5、拆:可拆性设计
6、调:避免组装后的调整
7、
8、防:预防错误
三、零部件设计6原则
1、对:对称性原则
2、多:多项性原则
3、导:自导向原则
4、
5、滑:平滑性原则
6、空:考虑上料和导向有影响的重要尺寸
案例:产品可制造性设计评分表
案例:结构优选库
案例:失败案例库
实战:案例产品如何精益设计
四、经营简单化
1、平台规划
2、平台化精简
3、SKU精简
4、编码精简
第四讲:IPD研发各细节流程中的质量管理
一、IPD各阶段流程简介
1)概念阶段流程(产品需求和概念评审)
2)计划阶段流程(需求分解和规格评审、总体方案评审)
3)开发阶段流程(模块/系统评审)
4)验证阶段流程(样机评审、小批量评审)
4)发布阶段流程
6)生命周期阶段流程
二、IPD各阶段细节流程中的质量管理重点
阶段 |
步骤中的质量管理重点 |
启动单产品规划 |
立项 |
建立SPT(产品规划团队) 确定关键里程碑节点与计划 |
|
工业设计 |
2D/3D效果图设计 |
外观综合方案测评 |
|
外观专利评估 |
|
制定外观设计规范书 |
|
评估产品方案 |
技术可行性评估 |
综合成本评估 |
|
专利排查 |
专利排查 |
产品策划决策 |
产品策划决策准备 |
产品策划决策 |
|
项目启动 |
项目立项 |
项目启动会 |
|
方案设计 |
总体方案设计(元素配置) |
结构设计 |
|
电控设计 |
|
专利评估 |
|
DFMEA分析 |
|
编制新物料清单 |
|
测算产品材料成本 |
|
可制造性评审 |
|
产品专业评审 |
结构专业评审 |
电控专业评审 |
|
综合方案评审 |
手板样机用户体验测试 |
安规安全评审 (防火、防爆、防漏电、防漏水、市场遗漏问题合并到可靠性检查中) |
|
手板样机精品打分 |
|
综合方案评审 |
|
投模决策 |
投模决策 |
模具制作 |
模具制作申请与立项 |
确定模具生产厂家及计划 |
|
确定开模件生产厂家 |
|
结构图纸更改与确认 |
|
模具评审与方案确认 |
|
模具制作及验证 |
|
电控设计验证及整改 |
|
样机组装及测试 |
新物料清单更新 |
编制E-BOM |
|
样机组装 |
|
样机测试委托 |
|
样机测试方案制定 |
|
样机测试 |
|
样机整改及验证 |
|
产品认证申请 |
|
技术设计评审 |
核算材料成本 |
DFMEA更新 |
|
技术设计评审 |
|
启动试制申请 |
项目新增物料委托 |
项目新增新物料测试 |
|
试制申请下发 |
|
工艺文件编制下发 |
|
试制准备及试制 |
试制排产及物料采购 |
上线试制 |
|
试制测试及整改 |
试制测试委托 |
试制测试方案制定 |
|
试制测试 |
|
试制不符合项整改与验证 |
|
试制总结及鉴定 |
试制样机用户体验测试 |
产品试用 |
|
核算材料成本 |
|
DFMEA更新 |
|
试制总结 |
|
试制样机精品打分 |
|
样机鉴定 |
|
启动试产申请 |
控制版本M-BOM编制 |
新物料确认 |
|
电控软件资料归档 |
|
试产申请下发 |
|
试产工艺文件下发 |
|
进行试产 |
试产排产及物料采购 |
上线试产 |
|
进行试产测试及整改 |
试产测试委托 |
试产测试方案制定 |
|
试产测试 |
|
试产不符合项整改与验证 |
|
试产总结及鉴定 |
试产整机用户体验测试 |
测算产品材料成本 |
|
DFMEA更新 |
|
试产总结 |
|
产品规格书确认 |
|
印刷品文件归档(外观设计类)(含工业设计其它物料) |
|
印刷品文件归档(平面设计类) |
|
开发流程审查 |
|
工艺审查 |
|
安规安全评审 (防火、防爆、防漏电、防漏水、市场遗漏问题合并到可靠性检查中) |
|
产品认证证书 |
|
标准化审查 |
|
试产整机精品打分 |
|
生产组织审查 |
|
供应商审查 |
|
专利再次评估 |
|
维修手册输出 |
|
电控硬件、软件评估 |
|
投产鉴定 |
|
推广资料输出 |
|
项目资料转移 |
|
项目结项 |
风险经验总结 |
上市决策 |
ODM产品定价 |
上市决策 |
|
结项 |
|
跟进量产 |
跟进首批产 |
跟进小批 |
|
产品试销 |
|
跟进量产 |
|
监控平台及产品表现 |
收集产品信息 |
用户满意度研究 |
|
分析产品表现 |
|
平台及产品维护与改进 |
确定整改方案 |
方案整改及经验总结 |
|
生命周期与退市决策 |
生命周期决策 |
管理产品退市 |
执行产品退市计划 |
审查项目计划 |
审查项目计划 |
监控项目 |
组织监控项目状态 |
提交各领域状态、问题及风险 |
|
分析项目状态风险与问题 |
|
组织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
|
制定各领域应对措施 |
|
审批问题应对措施 |
|
执行应对措施 |
|
审查项目结项 |
审查项目结项 |
管理技术经验 |
收集项目技术经验 |
组织专家定期评审技术经验 |
|
分析提炼项目技术经验 |
|
更新并发布DFMEA库 |
|
更新设计规范 |
|
管理流程、项目经验 |
收集流程、项目经验 |
组织专家定期评审流程、项目经验 |
|
分析提炼流程、项目经验 |
|
更新并发布风险库 |
|
更新流程、项目制度 |
|
检讨流程、项目经验 |
实战: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IPD研发质量管理?
三、研产衔接细节
(一)研产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二)新品导入各阶段细节
1、工业设计造型阶段;
2、产品设计评审和结构手板阶段;
3、开展制造端新品评审;
4、产品模具阶段;
5、模具设计评审表;
6、产品模具首样阶段;
7、试制阶段;中试车间开展的工作;
8、产品试产阶段:
9、试制试产总结报告;
10、产品投产鉴定、量产阶段:
11、产品技术交接:建立产品履历表
案例:新品导入制造端操作指引
实战:我们公司研产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何改善?
第五讲:品质防呆防错管理
一、防错技术的四种类型
1、信息加强型防错
2、接触型防错
3、计数型防错
4、动作顺序控制防错
二、防错的五类方法
三、防错的五大原则
四、防错的十大原理
1、断根原理
2、保险原理
3、自动原理
4、相符原理
5、顺序原理
6、隔离原理
7、复制原理
8、层别原理
9、警告原理
10、缓和原理
案例:5WHY改善案例分享
案例:改善案例分享
课程收尾
1. 回顾课程
2. 答疑解惑
3. 合影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