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成《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2019-11-05 09:58:52)
标签:
365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二、教学策略:
三、教学过程
1.播放一组具有很明显透视现象的图画供学生欣赏。(天空的热气球,乡间小道上两旁的树木,兵马俑,草原上的羊群,海面上的小船) 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 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 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前前后后的关系,你能说说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
小结: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通过对画面中景物的观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将近大远小的现象与生活相联系。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发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为学生探究前后中的规律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得知“近大远小”规律。
尝试探究 1.想一想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呢? 小游戏一 教师播放图片,(天空中的热气球,其中一个被另一个遮挡)。 这两个气球你能分辨那个在前,那个在后吗?
小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游戏二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马路,在马路的两侧教师各准备了三棵不同大小的树请两名学生栽在马路边,要求体现出前后关系。
小结: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就会产生远近的感觉。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
1.欣赏学生作品 看一看这些小作者们是通过表现生活中的哪些景象来表达前前后后关系的? 他们都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方法表现前后关系? 从画家的作品中感受画面中景物前后、远近的处理,渗透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习如何合理安排组织画面。 感受同龄人的作品,说出他们的表现手法。学习基本表现方法,为创作做好铺垫。
1.你打算用什么事物来表现体现前前后后?
2.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作品,构图要饱满。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及时发现从构图、造型、线条运用上表现较好的作品,给予鼓励。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纠正个别问题
4.展示评价: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体现的“前前后后” 哪幅画的画面构图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