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虫》教学设计
天坛潘村小学
裴小朋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相结合的类型领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节肢动物特点以及节节虫的基本制作方法,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
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知识,知道节节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节节虫。
2、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游戏、小组合作以及合作创作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进行大胆想象、创新。
3、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增强环保意识,感受并体验到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学习重点: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节节虫。
学习难点:学生创新使用材料,制作节节虫的方法精细。
课前准备:
教师:教师范作、各种废旧材料。
学生:各种废旧材料、彩纸、手工工具。
学习过程:
一、范作引入 激发情趣:
1、检查工具,稳定情绪。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只小虫子(范作展示),大家看他们可爱吗?
生:欣赏范作。
师:找找老师带来的虫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观察,分析,回答问题:身体一节一节的。)
3、这些一节一节的小虫子是节肢动物的一种,所以我们又叫它节节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节节虫。(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范作引入,引发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在比较中学会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顺理成章地引入课题。)
二、分析讨论
自主学习:
1、师:什么是节节虫呢?教师介绍节节虫的有关知识。它是节肢动物,身体分界,并有节肢和外骨骼,器官系统发达的无脊椎动物。
2、分析研究
欣赏书中图片,师:谁能说说节节虫的主要结构呢?
生:观察,分析,答,由头、身体、尾巴。
师:板书。
生:老师我发现它的头上还有胡须。
师:我们还可以叫它什么?
生:触角。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
生:老师它的身上还有许多花纹。
师:我们班的孩子真得很善于观察。
生:……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生成”)。
(设计意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师:节节虫的主要特点,谁能概括一下?
生:讨论交流,身体是一节一节的,由粗变细,头上有触角,爬行……
师:打开课本第14页,看书中小朋友都运用了什么材料来制作节节虫?你今天准备了那些材料?
生:答。
师:生活中这些材料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运用,都能将其变废为宝。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有哪些是你们不会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分组讨论。答。提问。
师:点拨讲解。
师生共同小结制作方法。(师板书)剪、贴、穿、折、叠、卷、画、撕。
师:强调重复的形一次剪好,节约时间,大小一致。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
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条节节虫。
师强调注意事项:
1、小组长做好分工,头、身体、尾巴、装饰等责任到人。
2、保持地面清洁,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
3、看哪组的节节虫最漂亮,最特别。
教师根据学生制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小组分工明确,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升华。)
四、展示作业,拓展延伸
每组选1名—2名同学拿着本组作品上台展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创作思路及使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生:互评,讨论交流。
师:点评。
师:今天,同学们制作的节节虫非常漂亮。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出更多更美地手工作品,美化环境,装点生活,变废为宝,人人争当巧巧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主动自评、互动他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形式,学习他人的长处,听取他人的建议,得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作品,达到共同进步,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