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湖人的春节习俗【原创】

(2020-01-16 12:27: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民俗风情

相传远古时有一种长着一只角的怪兽叫做“年”,每到旧岁新年之交,尤其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总要出来作祟。人们对它都很害怕,想方设法,试图躲过这一关。因此,长久以来,把安全度过年三十夜就叫做“过年”。后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年”最怕红的颜色和响亮的声音,于是就在年三十的晚上在大门上张贴大红纸;吃过年夜饭,便大放鞭炮,火花是红色的,又有着一连串的响声,结果“年”就不敢出来伤人畜了。到了年初一的清早,人们互相见了面,知道大年夜谁都安然无恙,平安地度过了年关,便高兴地互相庆贺,彼此“恭喜”。从此,过年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至今。

过年又叫春节。平湖人过年流传着许多独特的习俗与禁忌。

一、掸烟尘。古代称“扫年”。平湖人掸烟尘一般在腊月廿四。“有钿无钿,干净过年”。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掸烟尘,清洗家具,洗晒被褥,开展一次卫生大清扫,将屋里屋外清扫干净。“扫年”之习俗,反映平湖人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二、送灶君。灶有“灶神”,也称“灶君”,“灶家公公”。旧时,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斋灶”,款待灶君,廿四日是“送灶”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灶君”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报请玉帝赏善罚恶。人间要求灶君上天说好话,故要给他举办送行仪式。“送灶”的供品一般是水果和“大糖”(饴糖饼),用大糖粘住灶君的嘴巴。有的地方还有用三个荸荠,四个慈菇,让灶君吃了到玉帝面前忘记了一切。旧时,农家还要购一幅祃幛折成灶君,外面用红纸封满,然后连同纸锭一起点火焚烧,全家人作揖行礼,送灶君上天。现在送灶君风俗在农村虽还可见,但不如旧时讲究。

三、办年货。办年货是过年中主要的一项事务。年货是否丰富往往体现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出手阔绰。年货首先要充足,够用一个新年的年头。除了油、盐、酱、醋、烟、酒、糖、茶和烟花爆竹等必备之外,最主要的是“荤”菜,而“荤”菜中最主要的是猪肉“带脚腿”,俗称“有脚气”。以前过年,农村里有“杀年猪”的习俗,有单家杀也有几家合杀。其次就是备好鱼,到时摆在大年夜的家宴上,意指“丰年有鱼(余),”年年有鱼(余),祈望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如鱼得水、万事如意。

四、轧年粉。旧时没有轧粉机,用石磨碾粉称“牵年磨”。石磨少要排队,人手不够互相盘工,牵年磨是一件辛苦的活,但人们为了过年,女人唵磨,男子牵磨,欢声笑语,十分惬意。现在有了轧粉机,再也不用牵年磨了。

五、做圆团。在十二月廿八或小年夜,每家都要做圆团,划赤糕,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年高”,以做得多,吃得时间长为富足。圆团馅有咸有甜,每蒸圆团中间放一个大的,叫“当家圆团”。在蒸熟的圆团、赤糕上用筷子或印章点上浸染的红纸水印,俗称“满堂红”。有的人家在圆团赤糕上放上冬青柏丫(桠),象征“四季长青”。城郊还有农家过年时向城里亲戚送圆团赤糕的传统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圆团赤糕的量不如过去多了。

六、祭祖宗。大年三十(有的人家小年夜)下午,平湖东门裕漾桥一带在下午来潮时,信奉佛教人家都要过年祭祖。祭桌上摆上供菜,大鱼大肉,荤素搭配,菜要成双。当地渔民还要另加猪头一个。酒杯筷子各家不一,以祭祀祖宗位数而定。关门开灯点烛,焚烧元宝黄纸,斟酒三巡,顶礼膜拜,表示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

七、年夜饭。年夜饭亦称团圆饭。合家团坐,吃年夜饭,辞旧迎新,是我国民间历来过年的习俗。每逢过年,家中的亲人不管远在千里之遥,都要赶回来同家人团聚,吃一顿除夕的团圆饭。不能赶回来的,家里在除夕的家宴上,给他保留其席位,摆上碗筷酒杯,表示他已回来同家人欢聚。儿子多的父母要轮流到每个儿子家吃年夜饭,如果儿子不请或请了父母不去吃年夜饭,都要受到别人家的指责。除夕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餐,鸡鸭鱼肉,河味海鲜,美味佳肴,能上桌的都上桌。过年的年夜饭,要专烧几道传统菜,以图吉利。一只大公鸡代表“利市鸡”;一条原鱼,鱼上放几根葱,称“四季长青”、“年年有余”;一盘笋干烧肉,俗称“节节高”;一碗塌棵长梗菜,表示“长青不老”;一盆削白荸荠,称作“银园子”等,这些带口彩的传统菜肴,都意在共贺家人这一年平安,祈望全家人来年人寿年丰,万事如意。

八、压岁钱。吃过年夜饭,父母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传说“年”最喜欢在小孩子身上作“祟”,“年”最怕红色,于是人们就用红纸包几个铜钿放在小孩子身边以“压祟”,“祟”和“岁”同音,时间长了就把“压祟钱”叫做“压岁钱”了。小孩接过“压岁钱”要说恭贺话。压岁钱的习惯也在悄然变化。过去是几块、十几块,现在是几百块,上千块。有的父母还将压岁钱与学习成绩挂钩。过去小孩子主要把压岁钱用在买糖果玩具上,现在用在购买书籍文具交学费上。有的将压岁钱存进银行,教育储蓄。过去压岁钱只有大人给小孩,现在年轻人给父母长辈也送压岁钱,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对孙辈的培育之情。

九、贴福字。传说十二月三十“年”要出来作祟,人们为了度过年关,根据“年”怕红色的特点,在门窗上贴上了红纸。后来人们在红纸上又写了“福”字,两旁贴上对联,既驱“年”,又祈“福”,还讨得好“口彩”,于是大年夜三十,每家都在门窗上贴红纸“福”字,贴春联。城郊东片人家,大门贴上福字要封门,人们进出走脚门或后门。规矩讲究的人家要到年初八才开大门。现在贴“福”字的范围在扩大,在厂房、电动车、摩托车、汽车上也贴上了“福”字,以保平安。

十、度除夕。大年夜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传统要“守岁”。“守岁”原先是“守祟”,防止“年”出来作祟。过去人们吃过年夜饭,喝茶吃瓜子,聊天守岁。多数人家做米花糖,毛豆糖,炒饭瓜子,发芽豆,准备新年头招待客人用。现在,花生、瓜子、水果都是厂里、单位里发的,只管现成享用,再没有做米花糖,毛豆糖了。有的农村妇女还要淘“隔年米”,表示家里米多,可以吃两年。旧时,平湖北门农家有除夕封井习俗,在井口上盖上毛豆扁或麻筛等,上面放冬青柏丫,两天不汲水,有聚财之意。大力村一带有小孩大年夜摇竹头习俗,长得慢或身材矮小的孩子吃过年夜饭到自家竹园里摇竹头,边摇边唱:“摇了竹头长,吾同竹头一样长,竹头长来做家商(家具),吾奴长来讨大娘。”现在,大都是看“春晚”守岁。到了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开始,大家都去看电视。看电视守岁成了度除夕夜主要内容。午夜,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人们出屋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十一、烧头香。城郊农村有着年初一去庙里烧香的习俗。有的人为了烧到头香,午夜前就来到本地附近的庙里,等待新年的到来。企业老板们吃过年夜饭就驱车到杭州灵隐寺或平湖报本寺等自己信奉的寺院庙宇争烧头香。多数农村妇女年初一早上三五成群去庙里烧香。新年烧香反映了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安无事,发家致富,万事称心如意的良好愿望。

十二、拜新年。年初一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贫穷富裕,起床后都要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谓之弃旧迎新。俗称“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着”。小孩子往往穿着花色鲜艳的衣服,象征吉祥如意。年初一早上吃糖圆子,提财香水,意思是甜甜蜜蜜、财气进门。旧时,在农村年初一这天,青壮年一般不出村,要举行调马灯,调狮子,敲马灯锣鼓等文体活动。庙宇场上有苏北人套圈、卖泥佛头,民间艺人演猢狲变把戏等,年初一这天十分闹猛。可惜现在平湖农村这些传统活动已不复存在。现在除了妇女烧香外,老年人茶馆吃茶,年轻人打扑克,搓麻将,玩电脑或上街白相。年初一这天一般不走亲戚,只是村头邻居朋友串门拜年。拜年的客人进门道“新年好”恭喜后,主人要先传递香烟,而且先泡糖茶,再泡茶叶茶,拿出糖果瓜子招待客人。平湖西门外有年初一客人来泡“元宝茶”、中午吃“岁朝饭”习俗。“元宝茶”在茶杯盖上放二枚青橄榄。中午吃“岁朝饭”,午餐必须有鱼(年年有余),菜心(音称心),黄豆芽(俗叫如意菜),表示新一年“年年有余、称心如意”。从年初二开始陆续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吃年酒”。过去给亲戚拜年,一般先到外公、外婆,舅父母家,或岳父、岳母家,以及师父、师母家,姑父、姑母,寄爹、寄妈家等依次拜年。现在,由于工作忙,上班早,采用约请“吃年酒”。从年初二到年初八,哪家摆年酒就到哪家拜年。如果不约请的再个别前往。拜年最迟到年初十,俗称“只有年初十,没有年十一”,“拜年拜到年初十,过了年初十,影头探脑像个贼”。拜年要带礼品,礼品不分厚薄,但新年头不能两手空空。拜年时,凡长者都要给对方家来的小孩子压岁钱。现在,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拜早年”。年前开会,活动,领导向大家拜个早年恭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团拜会”。临近春节,各单位,党派,群团等组织要举行团拜会。一方面总结一年工作,提出新一年的工作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向大家拜年,集体吃年夜饭;“电讯拜年”。春节期间,同事、同学、战友、朋友之间利用电话,手机发短讯等互相拜年,恭贺新禧。

十三、接财神。年初五是财神生日。民间有接财神习俗。正月初四晚上,各商家准备接财神。老板在店铺设长桌点蜡烛,供果品三牲,按店中尊卑一一叩拜。半夜子时,燃放烟花爆竹,接财神是商界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农家接财神用活鲤鱼挂在纸印龙门上,祈求“跳出龙门交好运”。年初五,所有店铺恢复营业。旧时还有“跳财神”习俗。“跳财神”的人挨家挨户跳,跳过后讨些圆团年糕等赏赐物,他们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十四、闹元宵。正月十五,俗称“正月半”,又叫“元宵节”,“上元节”,“灯节”。旧时,过元宵节突出一个“闹”字。年初十过后,集镇和四乡群众忙着扎各色各样彩灯。正月十五达到高潮,举行各类灯会。挂灯、赛灯、调灯、看灯、猜灯谜等,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乡间还流行“着癞子”又叫“着田财”“掼火把”习俗。过去,“乡下人靠天”,如遇虫灾天祸,收成很低。于是,人们想用“着癞子”兆丰年。用稻草把点上火在自家田上边跑边喊,驱灭虫子。各地掼火把歌也不同,城郊双桥村一带是:“着癞子,着癞子,田稻好来讨娘子,田稻不好上海拉车子,自家田里侪是稻,别家田里侪是草。”定云、联丰村一带是:“着呀着、嚎呀嚎,别人家田里一蚌壳,自家田里三石六”。新塘、曙光村一带是:“癞子癞哇,不癞不癞,自家田里三石六,别人家田里一蚌壳”。唱词略有不同,都盼望着自家田里灭掉虫子,粮食丰收。正月半有吃“汤团”(又叫“元宵”)习俗,农村妇女去地上挑荠菜(野菜),用荠菜馅做汤团,外白内绿,十分清香。

十五、过年禁忌习俗。1.过年祭祖菜肴成双,忌放五样菜,上了五样菜小辈出现“五(忤)逆不孝”。忌碰撞供桌旁的凳子,忌猫狗靠近。2.吃年夜饭时吃鱼,忌将鱼翻身,不然出门远航遭翻船之灾。吃鱼要留头留尾,取其有自始至终之意。3.年初一五更时,忌躺在床上打喷嚏,在床上打了喷嚏会一年多病。4.忌在初一清晨去他人门外呼喊。正月初一清晨在门外呼喊俗称“呼鬼”。5.正月初一向长辈、亲朋好友、邻居拜年贺喜,说话要讨吉利。忌在话里说出“丧”、“终”、“病”、“穷”、“触霉头”、“死”等字眼。忌在别人家床头贺喜,因为只有病人才卧床不起床头望病。6.年初一出门忌正面碰到和尚、尼姑。如碰着要避开,俗话讲“初一遇和尚,穷得精打光”,“碰到尼姑,逢赌必输”。7.年初一此日,若有小孩来家拜年游玩,要给糖果之类的东西,忌让他空手而归,这叫“赐福”。8.年初一忌吃开水淘饭或汤淘饭,俗称不吉利。日后凡出门必有雨,或者说是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9.正月初一忌用刀、剪,初一用刀剪,俗称“断绝财路”。10.年初一忌扫地、倒水,怕财气带走,实在要扫,扫帚要往内扫,使财气入内。古称正月初一五忌:“一忌扫地,二忌倒水,三忌煮生,四忌门前泼水,五忌男用铁农具、女用针线。”

过年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

大年夜,祭祖,全家团圆,吃年夜饭,送压岁钱,意为尊奉祖宗,合家欢乐,保孩子平安。

 

沿海地区:祖先从猿进化成人后,用双手劳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由于他们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因此,收成的好坏全靠天,所以每当腊月三十,都要用最好的东西祭天,祈祷天老爷赐给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上,还要烧点菜肴,备上水酒,祭祀祖宗,表示怀念。可是,有一种叫的独角怪兽,看中这一天晚上,乘机作祟,搞得大家不得安宁,都害怕它。后来发现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在腊月三十那一天,家家都搞上红色,再点燃竹竿,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来驱赶它,再后来就有了红纸和爆竹,大家把过腊月三十称为过年。现在,人们把贴大红纸、燃放烟花爆竹看作是喜庆。

过年习俗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前进,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深化。从腊月初四直到正月十五。过年的内容也不断增多,有掸烟尘、送接灶君、做年圆团、祭天、祭祖宗、吃年夜饭(团圆饭)、贴福字、春联、拜新年、接财神、闹元宵等。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掸烟尘:一般都在腊月廿四这一天,家家户户掸烟尘,擦家具,洗被褥,进行一次大扫除,把晦气扫除掉,把好运迎进来。

二、斋灶送灶接灶:传说每年年底灶公公都要上天汇报人间善恶,人们希望他好的带上天,不好的包涵点,所以对他特别尊敬,腊月初四,十四要斋灶(敬请灶公公),在灶头上放一碗圆子,点上香烛,化上元宝(锡箔),腊月廿四送灶(送灶公公上天)除了点上香烛、化点锡箔外,还要放上一碗白糖圆子,让灶公公嘴巴甜点。腊月三十(此月无三十日为廿九)灶头上贴上灶公公像,点上香烛,放一碗白糖圆子、化点锡箔迎接灶公公回家。

三、置办年货:各家的经济状况不同,置办年货也不同。一般都置办鸡、鸭、鱼、肉、笋干等,还有大红纸、高升鞭炮。大户人家要杀年猪、用元鸡、元鸭、大鲤鱼。以前置办年货都集中在年底三、四天,现在条件好了,有了冰箱,有的一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

四、轧年粉:腊月廿六、廿七就要轧年粉。先把糯米淘净、凉干(半干)再磨成粉。以前磨粉用石磨,用木头做成一个架子,一头套住石磨,另一头用人力推拉,牵动石磨,故称“牵磨”,牵磨至少两人。以往磨盘少,牵年磨人家多,时间紧,大家互相盘工,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后来有了轧粉机,又快又省力,但不那么热闹了。

五、做圆团、赤糕:腊月廿八、廿九(小年夜)家家户户要做圆团。意为全家团团圆圆,做圆团时,先用开水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摘成一个个小团,捏开小团放入馅(有甜、有咸),再搓成圆团。做好的圆团放入蒸笼,一般每户做2-4蒸笼。第一蒸中间要做一个大的圆团,称当家圆团(由主人吃),圆团蒸熟以后,在每个圆团的正中点上红印,口彩满堂红

赤糕:糯米粉加入红糖水,搅拌均匀,放入蒸笼,辅平后用刀划成小方块,蒸熟后再在每块正中点上红印。

糖糕:糯米粉加入红糖,加入开水,揉成团,再做成条状,放入蒸笼,蒸熟后每条点上红印。

六、谢年:小年夜这一天中午,要进行谢年。谢年供品有:一只元宝鸡,尾与头上各留有一撮毛,意为压邪气;一条活鲤鱼,表示年年有余,小辈跳龙门;一盆慈姑,方言叫有底桩,意为家有根底;还有大肉、葱、刀等。谢年的物品都贴上大红纸。

七、祭祀祖先:祭祀都在大年三十下午,烧好一桌菜,鸡(利事鸡)、鱼(年年有余),慈姑烧肉(家有根底)笋干烧肉(节节高)黄豆芽(后代发达)蹄膀(啃金子掘状)青菜(长梗菜、常青不老)削白荸荠(银圆子)豆腐干(有面子)等八样。还要放上圆团,赤糕等。桌子的东、西、北边上放上盅、筷,数量是祖宗位数外加土地等。南边放上灶台,祭祀开始,先点上红腊烛,给祖宗敬酒,酒过三巡,一家人从老到小,顶礼膜拜,通神许愿,后化锡箔、黄纸,意为让祖先带上钱回去。

八、吃年夜饭,送压岁钿:年夜饭,亦称团圆饭,家中亲人不管在千里之外,都要赶回来团聚,不能回家的留一席位,放上碗筷,以示他也和大家一起过年。菜肴有祭祖的传统菜,再加上本地的河味海鲜等各种美味佳肴,大多数家庭都用圆桌,表示团团圆圆。

户与户之间可串来串去吃,每样菜都要吃点,意为爿爿田里叉全,来年田里兴旺。年夜饭吃到中途时,长辈就要给未成年的孩子送压岁钱,压掉邪气,明年健康成长。年夜饭吃到尾声,每个人的碗里都要留点饭,称积米屯。吃了年夜饭,要用草纸给孩子擦擦嘴,以求孩子明年不说脏话。接着开始放鞭炮、高升,以表示庆贺一年的过去。(有的在年夜饭前放)

九、写对联、贴福字:各家都买有大红纸,请人或自己写上春联,贴在大门两旁。中间贴上一个福字(有的倒贴,表示福到),以祈求新年好福气。大户人家有家堂(放祖先之位),在家堂每个位上要贴上佛玛,一直贴到初八,再把佛玛揭下来,烧掉让佛上天。有的把福字贴在水缸、米缸、碗橱上。现在市场上都能买到福字,贴的范围更广了。连行驶的车辆上也贴满了字,以保平安、吉利。

十、度除夕:除夕之夜,要留有剩饭,叫接米囤,水缸挑满水,称积财气。除夕之夜要守岁。原先是守祟,防止来作祟,现在称守岁,守到长大一岁。守岁是驱邪祝福,期待新一年有好运。守岁时吃年糕,圆子,直到午夜十二点,再放高升、鞭炮,喜迎新年到来。

十一、烧头香:年初一清早,大家纷纷去本庙烧头香,谁跑在前面,谁的财运就先得到,因此有的在十二点就去烧头香,现在已发展到有的人年夜饭吃过后,就去烧头香。烧香许愿,祈求家人平安,新年得好运,万事如意,各家有不同的情况,就有不同的祈求。

十二、过新年(年初一):

1、放鞭炮高升喜迎新年的来到

2、清早,要到河里拎水,称财香水,把财运带进来,早饭只吃圆子。

3、在厅堂大门后放上八仙桌,供上圆团、糖糕、甜圆子(三盅)、清茶(三盅),也有放七杯清茶,点上蜡烛祭天。

4、人人都穿上新衣服,从头新到脚。

5、先要向长辈拜年,作揖问新年好,出门遇人都作揖问新年好、恭喜恭喜。回答说同喜同喜。

6、继续到周边的庙宇去烧香,共烧十座庙。

7、不吃粥、不扫地、不开正门(只走边门或后门,年初八开始开正门),不做客,不晒被褥、不倒马桶等。

8、男人到茶馆喝元宝茶(茶杯里放有两颗青棵橄榄),吃一小盆桔子(四只)。

9、上街白相,买吃的、买用的、买看的,玩各种游戏、看民间艺人演出等。

十三、外出拜年

初二开始到初十,外出拜年时间,俗话说拜年拜到年初十,过了年初十,影头探脑像个贼。先到岳父岳母家、或外公、外婆、舅父母家,以及师父师母、姑父姑母、寄爹寄妈家等,还到朋友家,一般是正月初三女婿到丈母家拜年,拜年要带礼品,不分厚薄,但不能两手空空,一般是这家送来的礼品又被送到那家去。

现在拜年,引伸到领导给职工拜年,吃年夜饭,朋友、同学、同事利用手机短讯拜年,恭贺新禧。

十四、接财神:

年初五是财神菩萨的生日。商人们都进行接财神祭祀活动。清晨,在财神爷像前,供上供品、水果、糕点等,再点上香烛,然后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在初四的半夜十二点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 有的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都敞开店门,灯烛辉煌,接财神。有的老板,在供台上供有一只元宝鸡、一个猪头、一块豆腐、一条鲤鱼。豆腐上贴有红纸,鲤鱼供好后放生。有的乞讨人扮作财神,挨家挨户跳着过去,称跳财神,财神经过,各家都会拿出圆团、赤糕、糖糕、干果等赏赐给他。

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突出一个“闹”字,故称闹元宵。正月十一开始,家家户户都扎灯笼,有大红灯笼,有各种动物灯笼,到了正月十五,挂在家门口,有的拿着灯笼,在街上跑,称调灯。各厂家、商店门口也张灯结彩,现在有单位还举办猜灯谜等活动。

在农村,十五那天晚上要着癞子。孩子们点燃稻草作火把,来到自家田岸上,边跑边喊:着癞子,着癞子,田里好来造房子,田里好来讨娘子,讨了娘子养儿子,养子儿子买车子。自家田里长金稻,别人田里长稗草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有荠菜馅豆沙馅肉馅等。现在单位发汤圆,或到市场买汤圆,做的人少了。

如今,元宵节晚上,不少单位、工厂、商店都燃放起烟花爆竹,宣告过年习俗的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