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及耀州青瓷

标签:
陶瓷研究.中华陶艺第一期收藏与鉴赏 |
耀州窑及耀州青瓷
耀州窑广义为“耀州窑系”,面积很大。狭义指陕西省铜川市境内的主要陶场和卫星陶场。其中心窑址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周围有20至200华里不等的塔坡、立地坡、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和旬邑县的安仁村等窑址。铜川属于古雍州,旧称同官,隶耀州辖治,故称耀州窑。
唐代黑釉塔式盖罐
高51.5厘米,口径7.4厘米。瓷质底坚致,釉色晶润,通体漆黑光亮,翻沿圆唇,短颈丰肩,上腹鼓圆,下腹斜收,方形平底,底座为不规则多边形,下腹部堆贴长叶形尖状花瓣,器底四周挖成壁龛形,内有捏塑的人物、佛像、花卉等,盖为塔尖顶状,尖顶坐一小猴,猴曲腿直身,一手抚摸头顶,一手抚膝,作舒目远眺状。纹饰采用捏塑、模制、贴花等手法,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反映了唐代耀瓷艺术的卓越成就,为唐代黑釉瓷中少见的珍品,被誉为耀州窑的第一珍品。
五代耀瓷雕花牡丹纹狮流执壶
壶为直口,细长颈,颈微束,壶身广肩,下腹浑圆,圈足外撇。在区分的颈肩、肩腹间平直伸出约1公分,雕葵口。肩一侧置一模塑狮子,狮作蹲踞、张口啸叫状,狮子五官制作清晰,形象生动,狮尾以一片树叶替代,极富情趣,狮口中空通于腹中,为壶的流口。与狮流相对的一侧,颈肩间安置一宽曲柄,为壶之执手。器肩雕刻一枝稀疏的牡丹花,贴几只小鸟花间嬉戏,腹部雕多层牡丹,刀锋犀利流畅,富贵大方。通体施以青釉,天青玉润,可指为世称的“东窑”和“柴窑”。
宋代耀瓷刻花牡丹纹大梅瓶
元代铁锈花卷草纹玉壶春瓶
造型简朴,釉下天然高铁质色料速描卷草纹奔放流畅,栩栩如生,釉色白中泛黄,与纹饰色彩配比鲜明而和谐,是元代传统铁锈花最别样的风采,是耀州窑于元代另一高峰。
清代兰花渔樵耕读盘
(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峰仿制,艺术效果与清代真品并驾齐驱)
采用铜川当地黏土质泥料,手拉坯成型,衬硷上白釉后在盘内绘制渔樵耕读图案,人物栩栩如生,手法娴熟流畅,1300度高温烧成。耀州窑北方蓝花瓷学习景德镇青花技艺,改良后呈现别样的韵味,又结合当地技艺特点和民族性格,变釉下为釉上,“软标水”变为“硬标水”,一笔釉上彩绘。
耀州窑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1)唐代中国陶瓷的集大成者。因为此前长安一直是国都,中心的职能汇萃了各种精英;其产出包容了当时流行的“南青北白”及黑瓷、花瓷、黑釉彩瓷、绞胎瓷、唐三彩等所有瓷种。
(2)五代北方青瓷皇家用瓷专制的先河。首创满釉裹足的支钉烧法,以素胎、签押、小贴塑和划花装饰居多,是耀瓷的关键时期,有“官”字款作证。
(3)宋代中国青瓷技艺的高峰。率先掌握了燃煤马蹄窑烧还原焰技术而进入青瓷的全盛时期,装饰由雕花到刻花再印花,并把北方民族浑厚奔放的品质意识融入半干坯施刀的刻花工艺中,刀锋犀利,线条流畅,纹样题材繁多而活泼,与器型、釉色配合得相得益彰,走出了自己窑口的风格并创造了中国青瓷的高峰。
(4)元代低谷的“月白釉”更追前朝遗韵。是制瓷技术与铁木真游牧民族生活环境里存在决定意识、钟情于蓝天上的白云和绿色草原上的白色羊群的审美观念的结合,当然也是燃煤马蹄窑烧还原气氛技术的大倒退。但变革的铁锈花瓷雄风再起。
(5)明代的最后一抹秋色和卫星陶场的兴起。黄堡镇那炉火熊熊的“十里陶场”在大明 弘治中(公元1488年至1505年)寂声熄灭。然在此前,同官的立地坡、陈炉镇、上店村、玉华宫和耀州的塔坡等卫生窑场也产耀瓷,塔坡和玉华宫的水平几近黄堡镇。明代立地坡的黑釉大器和陈炉镇的铁锈花瓷曾称雄一时,然最后只留下陈炉一地,以黑瓷、铁锈花瓷和向景德镇窑学习而来的釉上钴蓝绘瓷延续到今天,其间也不乏激动人心的产物。
耀瓷的风格与鉴赏
(1) 最大看点是青釉下的刻花,有单刀、两刀法,两刀法饰重器。纹样疏密得当,结构合理,活泼流畅,刀锋犀利,青瓷刻花之冠。显刻、进刀宽深,线条成面,富于类比色变化。印花好的有其遗韵。
(2)造型立件胴体方肩,雄浑峭拨。平件2:1、4:1、 5:1,构成科学、富金银器象源;与装饰默契。
(3)釉色橄榄绿中闪黄,冷暖调子结合,温润明净若玉,高温下高钙镁釉的特性,特色马蹄窑长时间炼、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