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焉】的用法
(2013-01-13 21:55:24)
标签:
文化 |
文言虚词“焉”用法规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或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二是代词,相当于“之”,意义跟“之”差不多或者解为“哪里,怎么”;三是语气词,放在句末解为“了”“啊”“呢”或放在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四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样子”。在这四种用法中,三、四种较容易判断,而当它处在动词后面时较易混淆,不知是句末语气词还是兼词抑或是代词,各类资料可谓五花八门,颇有争议。下面就这方面的难点作具体阐述。先看一组句子:
1.焉能不败?
2.则将焉用彼相矣?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杀鸡焉用牛刀?
这四个句子都有个共同点:都是反问句中的,其后紧跟着动词,这时“焉”是代词,解为“哪里”“怎么”,这种用法也不难判断,标志性较强。再看下面这组句子: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置杯焉则胶
3.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4.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这四个句子中的“焉”都处于动词之后,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判断,一是代词,作动词宾语;二是兼词;三是句末语气词。那么它该是什么呢?首先姑且把它看作是兼词,解为“于之”“于此(彼)”,然后把它的意义放回句中,因为“于之”、“于此(彼)”是介词结构,通常置于动词或动宾短语之后,构成状语后置句的句式,于是判断时,我们可把它这个介词结构移至动词前并翻译,解得通则为兼词,解不通则为代词或句末语气词。如例1可变成:“积土成山,风雨于之兴。”翻译为:“堆积泥土成为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例2可变为:“于此置杯则胶。”翻译为“在此放置杯子就粘贴着。”其它几例照此法类推。试比较以下两例:
1.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这两例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理解成“于此至”,如果对它作句子成分分析则是:“天下之民”是主语,“至”是谓语,“焉”则是宾语。而后者则可理解为“于此兴”(前面已作分析)。故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这里”或“你”,此句翻译为“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归附你了”;后者则是兼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
且焉置土石?
2.
则将焉用彼相矣?
这两句都是问句,且“焉”都是在动词之后,细作分析可知:例1是设问句,例2是反问句,从而可判断:反问句中的是疑问代词,设问句中则为兼词。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前者“至”是及物动词,通常带宾语,所以“焉”是它的宾语,相当于“之”(前面已有分析)。后者中的“幸”虽可作动词,但前面已有一个动词“望”,可理解为活用为名词作“望”的宾语,故“焉”字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
“啊”,又如句子“于是予有叹焉”亦同此类。
总之,我们在分析虚词“焉”(其它虚词亦如此)的用法时,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结合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完全可以准确地作出判断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