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研读王君《陋室铭》教学案例

(2018-01-08 12:11:55)
标签:

转载

杨正奎 整合与比照齐飞 厚重共灵动一色

——研读王君《陋室铭》教学案例

 

  读了王君老师的《陋室铭》课例,整体印象是: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这堂课真不愧是青春的语文课。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总是陷入“死于章句,废于清议”这两个极端。如何让文言文焕发青春?王君老师的这个课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王君老师说:“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地追求文言之‘文’,激活文言本身的生命力,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青春。”

  读了这个课例,感受最深的是王老师如庖丁解牛似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使其心动,促其智启,引其自悟。教师的一招一式都紧扣文本、紧盯目标,紧贴人物,显得“游刃有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功高手,拈花摘叶均能伤人于无形之中,读后大呼“过瘾”,心生佩服。

  这个课例,文本解读深入、教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美、学生思维活动充分、课堂对话高潮迭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味道浓郁。正如这两篇传世美文一样,这堂课本身也是一堂绝美的精品文言课。

  之所以说这堂文言文课是精品,是基于该课例“精”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精深

  1.文本解读精深

  《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教参上把刘禹锡的形象定位为“安贫乐道,独善其身”。而王君老师通过自己的深入细致的阅读,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教参的“浅水区”,读出了个性化的解读:“《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不仅如此,她还把《陋室铭》和《爱莲说》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读出了“不同朝代不同选材的两篇文章其实不约而同地展示了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类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个解读直击人物精神内涵,准确、深入、独到。

  2.教学目标精深

  在这样的解读下,王老师把课堂定位为“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并“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

  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单打独斗、零打碎敲,而是一类文章的大整合。读懂刘禹锡也就读懂了很多如刘禹锡一样的文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应该说,这个教学内容是精选的,而且很深入,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文本解读上的功力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的大胆与个性的张扬。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整堂课文化气息浓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对刘禹锡们的尊重,对语文老师自己的尊重,王君老师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样的定位。

  正如王君老师所言:“这堂课,上出了刘禹锡的尊严,也上出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尊严。”

 

  二、解读方式精当

  初二的孩子想真正读懂刘禹锡是不容易的。为了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王老师采用了下面几种可供借鉴的精当的解读方式。

  1.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最早提出这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王老师的课例中多次体现出这种方法。如:在探究刘禹锡内心世界的时候。首先穿插了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探究出他是个“在淤泥之中还在顽强乐观地生长”的人;然后,穿插了刘禹锡的几首诗,道出了“他是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尤其是引用学生熟知的《秋词》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首诗歌,帮助学生明白刘禹锡“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最后,教者联系他随遇而安,虽连遭贬官,但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得出了“《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那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的结论。这些资料有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背景,有刘禹锡不同时期的诗句,还有刘禹锡一生的遭遇尤其是屡遭贬官后的乐观豁达的材料。它们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着痕迹地将刘禹锡的精神追求展现无遗。

  我们知道,读文就是读人。知人论世,穿插资料对学生深入理解刘禹锡的内心深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

  这个课例中,在探究周敦颐和刘禹锡的内心世界时,王老师多次要求学生品读人物时要紧扣文本,咬文嚼字,“通过文辞”找寻对人物理解的证据。这就是“披文入情”。这也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读文章,用语文的方式来学语文。

  这样的教学片断在这个课例中比比皆是。如:她引导学生对《陋室铭》的结尾和开头的深入理解,学生联系文中词句,发言非常精彩,对人物理解立体深入而有个性。对开头的理解,学生说:“开头其实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3.诵读涵泳

  韩少华先生在《文学读本·现代散文鉴赏常识》说所谓“涵泳”就是充分尊重作品,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这里的“诵读”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涵泳”,即潜心体会,精思默想、深入体悟。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在“蓄势”部分,引导学生“变换身份”诵读“予独爱莲……”这段名句,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诵读涵泳,感受体悟周敦颐的内心世界。学生对周敦颐的探究如同剥笋,层层深入,直逼其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精巧

  这里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法。

  1.教学设计精巧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二是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第一部分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基础,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陶渊明爱菊是正衬;既然周敦颐和陶渊明是属于同一类人,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又在哪呢?这样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部分教师以一个主问题开始: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背景和身世,深入探究了刘禹锡的内心矛盾。由刘禹锡而范仲淹,而苏轼,揭示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特征。

  这个教学设计精巧,铺垫自然,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整个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学手法精巧

  除了上述教学设计的精巧之外,王老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运用的教学手法也相当精巧。她主要运用了如下精巧的教学手法。

  (1)整合

  “整合”是这堂课的一大特色。“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首先,整合了教学目标。将核心目标定位为: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前面的“蓄势”部分周敦颐与陶渊明的比较是为了探究刘禹锡作准备。这个整合不仅使教学重点突出,而且集中优势兵力很好地完成了“探究”部分的目标。

  其次,整合了问题。“蓄势”部分两个大问题:先是由“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这一主问题导入整堂课。这个问题式的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直击文本。

  然后,比较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就引导着学生逐步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处。

  “探究”部分一个主问题: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这个主问题精准且直奔教学核心目标。在前面读懂周敦颐之后,这个主问题就避免了零打碎敲式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它承上启下,在前面蓄势的基础上,将讨论的焦点聚集到本堂课的核心目标——探究刘禹锡的心灵;第二,这个问题是选择问,尊重学生的认知,教师的问题本身没有倾向性和暗示性,因此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让学生“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眼睛始终紧盯文本。

  这些整合后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性,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再次,王老师整合了助读资料。关于刘禹锡资料的内容选择、呈现时机、呈现方式均经过了精心的整合,起到了“知人论世”的作用,对认识刘禹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铺垫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分两个板块——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和探究;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既然后者是这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前者自然是为它作铺垫的。蓄势部分的铺垫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先由学生的问题“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吗”入手,明确了周敦颐和陶渊明的相同;然后抓住时机又问“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周敦颐,为“探究”部分讨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呢”作了很好的铺垫。

  可以说,探究部分之所以能深入进行,精彩不断,是与“蓄势”部分的两次铺垫分不开的。

  (3)比较

  这堂课王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比较。

  第一,不同人物的比较。先是陶渊明与周敦颐的比较。理解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为探究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是陶渊明、周敦颐跟刘禹锡的比较。这体现了核心目标。最后是刘禹锡、范仲淹、苏轼等人物的类比,揭示了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特征。

  第二,相同人物的比较。在探究刘禹锡内心世界时,学生读出了他的矛盾心理。教师此时运用了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解了一个矛盾的刘禹锡以及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真正意图。

  第三,同类人物的拓展比较。如课堂的结尾就在比较中总结,拓展精深。这个课堂总结由探究刘禹锡到解读一类“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这里由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这个教学目标。并且使这堂课由浅显变得更加深入,教师的激情总结,让整课堂在高潮中结束。

 

  四、青春课堂精彩纷呈

  王君老师倡导“青春之语文”。用她自己的话说:“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摘自《王君讲语文》)

  这两句话恰恰道出了这堂课精彩的原因。

  我以为,青春语文的课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享受语文的精彩。

  1.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这个课例中教师的精当点评随处可见。如在探讨第一个问题时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就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且顺势追问:“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为下面的“变换身份”这一“变形”方式作好了铺垫。

  2. “变换身份”,变得精妙。如第一部分的变换身份读文章就独具匠心。其一,变换身份夸自己读原文。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变换身份读,不仅读出了是周敦颐的内心,而且读出了作为周敦颐的自豪感。其二,结合文中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夸自己。这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周敦颐的深入理解,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其三,变换身份与陶渊明比一比。这里比出了两者的不同,读出了深度。“变换身份”,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体验”人物,“变”得精彩,妙不可言!

  3. 教师讲析精炼,语言精美。新课程不排斥教师的讲,教师改讲的时候,要大大方方的讲,理直气壮的讲。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就是王老师自己的一段讲解,讲得深,讲得透,讲得美。第一,教者结合学生的发言,适当穿插引用资料,要言不烦,讲出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发言的提升;第二,教者语言精美,干净洗练。如:“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教师精美雅致的语言,课堂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4. 教师引导无痕,追问机智。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引导、追问能使学生对刘禹锡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得巧妙会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在探讨“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这个主问题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追问下,精彩的发言不断呈现。这个环节中,教师追问了三次:第一次是在肯定学生的发言之后的追问:“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让学生不仅浅尝,而且深究;第二次是在前一个学生似乎理由很充分的情况下的启发式追问:“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在比较中,试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出一个矛盾的刘禹锡;第三次追问时在学生抓住文章结尾,逐渐弄清楚刘禹锡主张出世为官之后,“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水到渠成,一下子帮助学生探究出刘禹锡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

  5. 课堂对话精彩。还是上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对话精彩纷呈。精彩有三:一是学生与学生的辩论式对话,有理有据,各抒己见,旁征博引,平等交流;二是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式对话,引导即时,切中关键,发人深思,提升思维;三是师生与文本的咬文嚼字式对话,立足文本,扣紧字词,反复比较,深入探究。由此可见,课堂对话的精彩来源于教师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机会,适时引导、追问的能力。这个教学环节充分看出教者的功力。

 

  五、最后写两点想法

  1.王君老师这个班级学生经过老师长期的训练和熏陶,文言水平非普通班级学生所及,因此,这个课可能是为文言水平较高的学生量身定做的课。2.这堂课,是第二课时,王老师运用了很多方法使“文”和“言”的教学结合起来。整体印象上看,该课还是侧重“文”的一堂文言课。文言文教学,如何让“文”和“言”更有机的结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