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说课   《转身》李汉荣

(2016-12-23 12:30:06)
标签:

转载

                   说课   《转身》李汉荣
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这是一篇兼具抒情性和哲理性的散文,虽然写的是“转身”,但意在言外,言外之意更在“转身之前”。由诗人“转作”散文家的李汉荣用抒情的笔调,巧妙构思,精心选取了三幅精雕细刻的画面:车站中,善良的年轻人转身离去;秦岭深处,美丽的女孩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充满爱心地寻找转身而逝的乞丐。作者通过本文呼唤高速生活节奏下的人们,放慢脚步,细心体悟和感受生命中的遇见,珍重这遇见,珍重这美的存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文章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并参照王荣生教授《以散文文体的引导作用看散文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一文中的相关阐述,在一课时的教学当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章优美而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
[依据]: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文艺语体,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因此散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朗读上,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② 感悟文章的情感内容,体会作者失落、惆怅的情感。
[依据]:抒情性散文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体验,而这常常是由作者情感的展现来构制的,而本文则也能够通过对三件小事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③ 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呼唤学生要诗意地感悟生活。
[依据]: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是以“悟意审美”为目的。在七年级的课本当中,通过《蝉》《贝壳》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能够由细小事物生发出对哲理的感悟,同时,平时的阅读中学生也乐于阅读富有一定哲理的美文。根据此学情,本文以呼唤学生诗意地感悟生活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在让学生得到审美的熏陶和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真切地感悟文章的情感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转身,更在转身之前,懂得珍重生命中的美。
说过程
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诗意导入,激发兴趣。
以张爱玲文章的经典句子导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诗意的美丽的遇见是如此少见,更多的,大概就是如诗人泰戈尔所说的擦肩而过甚至茫然不知,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营造诗意的导入情境,让学生读一读,在美的感受中进入文本。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读。可配轻音乐,教师先朗读第1、2自然段,学生接着读第3段。接着,学生继续自由朗读完全文,音乐伴随始终。
读完后,请学生概括文章4—6段的三件小事。
[学生活动]:朗读文章;概括文章主体事件。
[设计意图]:散文的语言是美的,本文更不用说,因此朗读十分重要。配上合宜的音乐,配合文章,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意境;而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开头,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也可以奠定朗读的基调。让学生概括文章,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整体感知文章的主体内容。
3. 品读语言,感受转身之美,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1:作者笔下的这几个转身“美”吗,美在何处?请学生再自由默读文章4—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
在第4段中的转身美在年轻人的表情,更美在作者和年轻人间的相互尊重。主要关键句是“只顾……只顾……”一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张美丽的脸以及其表情,抓住“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在这里“江南”并不是说这个年轻人就是江南人,而是表情有这样的韵致,因此,让学生结合对于江南和水的美感的感受,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妙。第5段的转身则美在纯真自然的小女孩,而教师的引导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当中,去感受文段中一大段环境描写的铺垫之美,走进作者笔下的诗意境界。第6段的转身美在作者自己良心的触动。
[学生活动]:圈划文章,朗读语句,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对教学目标①的实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该段的美句,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读后感觉,灵活引导。散文的品读在这部分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读中感受,在文字间行走,为最终“悟意审美”的目的做足够的铺垫。
教学步骤2:教师课件出示4—6段文章末尾的语句,如“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让学生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的一些转身,文章当中有两个关键词,即第5段的“失落”和“惆怅”。此时,教师适时引入叶嘉莹对“惆怅”一词的解释——若有所追寻,若有所失落,内心无所寄托。请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几次转身,理解叶嘉莹的这个定义。“失落”的情绪学生较易找出,最后则落在这种“追寻”上,作者在文章当中是否有“追寻”,请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学生活动]:朗读语句,自由发言。
[设计理由]:该环节的设置是对教学目标②的达成,是为了文章感悟升华的过渡,由散文的叙事及语言的品析上升到作者情感的把握,真切地感悟散文的情感内容,符合读者阅读散文的习惯。
4. 讨论探究,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问题1:“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讨论,能否再追回来?
时间如白云苍狗,光阴如箭似梭,过去的事物总是不可追随,瞬间总是一闪而逝。在学生充分体认的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如果是你,对于文章中作者所遇见的三个转身,如何抓住这转身之前的瞬间?学生再回头关照三个转身的瞬间,分别能够发现,在这三个转身之前分别矗立着人与人间的互为尊重(常怀谦卑、谦恭之心)、对待生活的诗意、纯真的态度(擦亮心灵的窗户)和善良的人性。特别是在秦岭深山的那个转身,能够发现纯真自然小女孩的作者,本身也必定是个纯真的人。而在文明社会中,“苦难的转身”之前恰恰需要这样的许多的善良纯净的人性的累积。
问题2:作者在本文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作者在文章当中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呼唤忙碌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回味往昔的美好瞬间,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在珍爱生活与热爱生命中,更加幸福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生活动]: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散文主题升华的关键部分,是教学目标③的达成。在学习的环节中,学生的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十分重要。通过讨论,能较好地解决设定的教学难点,让学生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教师的适当引导又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思考的深处,感悟生活。
 5. 仿写句子,美读美悟。
步骤1:让学生用第7、8段当中的“转身”,仿照教师给出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如:我无法阻挡(车窗外河流的流淌),但且珍重这(流水的诗意),看取这转身的美,打开我时常忙碌、封闭而冷漠的心;
我无法阻挡(旭日变为落日的“转身”),但且珍重这(一天中的种种),看取这转身的美,打开我时常忙碌、封闭而冷漠的心。
步骤2:学生写好后展示,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打出学生写的好的句子,串成一首美丽的小诗,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悟,在悟后再读,是理解散文审美意蕴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仿句,教师串成小诗,既是对学生读后感悟的很好的显示,又能进一步用诗意的美的语言圆融整篇文章的意境,在美中开始,在美中结束。
6. 作业设计:①学了本文之后你对生活是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请将其记录在自己的随笔本里。②学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发现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字数均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两个作业可供学生选择,符合班级层次不同学生的能力需要。第一个作业偏重于感悟,是对本节课感悟的回顾和整理,是一个再体会的过程;第二个作业要求则要高一些,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运用能力。

附:板书           转 身
              李汉荣
     转身之前 美(尊重、纯真、善良)
     转身之后 失落、惆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