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清一解读道德经》—第1章 第1~1章
(2018-12-30 13:01: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道德经 |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第1章 第1~1章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是老子思想的总纲,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破解了第一章,第二章,就破解了老子全部的思想。其后的章节也是在不断从不同角度解释第一二章。因此,山长从多个角度、考证各种典籍,逐字逐句,小到句读,全面解释第一章。
一.逐句解释:
第一章内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山长开始检查学生们对之前讲过的老子第一章的理解和体悟。虽然讲了一个星期,但是,学生们依然很难讲得清楚。在山长的反复提问中,大家慢慢理清了这句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解释:第一个道,名词,事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动词,语言表达,体验,领悟,证明,实践即 “体悟证行”道;第三个道,名词,道理、规律。整句意为: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规律),不是恒定不变的道(规律)。点出道的特点是变化。只要去定义、圈定它,它就变化了。正所谓一动分阴阳,每个阴阳有可以细分出无数对阴阳。我们的思维越严谨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的变化。这样就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提升了我们的智慧。
“名可名,非常名”:重点在名这个字“名”。中国在先秦时代有一个学派叫名家。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邹衍。公孙龙提出的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公孙龙找到大家言辞中、思维中概念的不同逻辑范围,在辩论中取胜。名家中“名”解释为命名,给事物概念。因为他们与老子生活的时代很接近,所以,山长分析名家中的“名”所代表的涵义与老子所用的 “名”涵义是相同的-------即命名,定义,概念。整句解释为概念可以去命名,但这个名字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句读方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家中,有和无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例如,我现在拥有一部手机,同时,我没有手机的状态就不存在了。一个男生是否有女朋友?若有女朋友,其他女孩目前没有机会成为他女朋友。若没有女朋友,任何一个女孩就有可能成为她女朋友。他的回答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同时发生的。有无的概念没有大小,先后,高低,就是同时产生,就像阴阳一样。产生了阴,必然有阳伴随。
老子重在解释道的运行规律,因此,山长接受的是第二种句读。整句解释为用无名描绘天地开始的状态;万物开始的状态就是有名。
我们在上一讲开篇就讲东西方哲学的区别,借用今天的“有”“无”等概念再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差别,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老子,理解道家,理解中华文化。
中国的哲学是目的论,即,为了解决问题去思考而存在的一个学问。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如健康的生活、智慧的做事,外延到管理家庭,子女教育,家族传承,外延到治理所在的国家,乃至天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治平”。中国的哲人被称为有道的人。一个有道之人一定是自身身体健康、财务健康、家庭美满、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有道之人立志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不脱离自己生活的基础上,放眼世界。
道家的一个典范人物范蠡就是用道家的思想成功做事的一个人。他做官帮助吴王夫差治理国家,打败越王;功名成就后,辞官与西施泛舟西湖。用陶朱公的名字,道家的思想做生意,赚得千金;觉得金钱太多,分发给周围的人离开。又先后去另外两个地方,依然是赚得大量金钱。到了最后,范蠡隐居起来。范蠡用道家的思想、智慧,不光可以做官,也可以做生意,可以成就自己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子女。范蠡的中国哲学就是上可以入得庙堂,下可以管理自己的家庭。
西方哲学就是一种纯粹的做学问象牙塔式学问系统,一个对内的学术研究,与家庭琐事没有关联。西方哲学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在处理家庭中的悍妇很烦恼,尼采也是终身未娶。他们的学问与处理生活是脱节的。
东西方的哲学之差有此可见一斑。本质上是两种体系。东方哲学来源于社会生活,高于社会生活。西方哲学以独立体系而存在。
继续解释老子道德经。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恒定不变的无能够看到其中的奥妙,恒定不变的有能看到边际、范围。随时在有无之中变化,永远在变化。变化才是不变的,其他的都是变量。
山长在这一句中重点提出 “徼”意为边界,界限。我们在思维中经常不去考虑概念的边界,超越他的范围去讨论。导致我们的思维很混乱,混乱的思维导致无序的行动。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糊里糊涂过一辈子。老子本书中就引导我们,知晓概念的界限,边界,意念分明的做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是在同时出现的不同称呼。他们同时并存。不可分割。玄指黑色,深不可测。理解了有无、阴阳概念的玄妙之处,看到了一切变化的奥妙之门。思考问题不固定于一个思路,一个角度,要看到多种可能性,多种变性。
老子第一章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要一以贯之。老子的思想固然精妙,但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事物的真实之道,因此,运用老子思想高处可以治理国家,低处可以处理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在理解老子时,要回归到生活中来,从四个层次“体悟证行”他的道。因循这四个层次,在思维中慢慢理解老子的智慧。
体:体验。老子的道来源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体验“道”。比如在太极中体悟阴阳及阴阳转化可以体验道之精妙。摆一个太极的姿势,在身体不动时,是进攻还是防守?若定义进攻为阳,防守就是阴。一旦来犯,进攻变为防守,防守变为进攻,阴阳转换。一切都在变化中。若我们定义男为阳,女就变为阴。我们把一个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的头定位六阳之首,脚就变为阴。这样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时观察,体悟。我们就是在 “体”道。
悟:觉悟。觉悟到道的存在、原则。在学堂中学生们练武,练习太极,最后要打百人组手战,三百人组手战,即一个人对阵100人次、300人次。在开打前,守擂方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经过这一次对抗,孩子似乎一下就变化很多,对自己的理解,对进攻拳术的理解,对很多东西都有了顿悟。孩子的脸部表情多了些英武之气。悟道的过程在慢慢开始了。
证:证明。悟道的东西需要证明,这个过程就是证。一个拳法合道不合道,对练中可以证明。其他亦然。
行:实践。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行。所以,道家的智慧都是经世致用,行出来有作用是最后的检验过程,也是对 “道”理解的高级别表现。
二.
1.《道德经》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功夫”---功夫无门法自修。这需要个人的细心体悟和行动,要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行为方式来“解读老子”的,而不是靠书面的语言解读。“体悟证行”是解老的关键。在我日常的学堂教学中,学生们就是在体验中学习。老师的作用是环境缔造者,维护者。学生们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以及PK中悟到很多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精神品质----勇敢,坚持,尊重,团队配合等。再通过一步一步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学生真正理解的“道”。
2.我的思维受制于各种概念,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当我们把一个事物定义,命名固定下来后,我们对它的认识就止步于此。我就有了我执的概念。我执之心在我的教学中时时泛起。我会按照我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制定规则。学生在适应老师的要求中失去了自我。因此,老子的思想 “非恒名”“无为”充分尊重我们学生每一个人个体需求,孩子们才能有成长的意愿,快乐成长。我要时时小心觉察,放下我执之心。
3.老子的道是活泼的道。活泼意味着与时俱进,有生命力。老子的道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指导生活,可以指导练武,可以指导医学,可以指导炒股。“变”是不变的真理。它像一把宝剑,在识货的玩家手可以削铁如泥,在不识货的人手里也可以是一根木棍。只要我们用,悟,都有益处。从现在开始,与老子共振。学习老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