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梧州粤剧文化系列十一】粤韵飞扬话梧州

(2013-01-06 17:38:52)
标签:

梧州

粤剧

文化

思考

分类: 历史文化品读
转载自2010年11月24日西江都市报
梧州粤剧行家作客零距离直播室谈弘扬粤剧文化
粤韵飞扬话梧州
http://www.wzljl.cn/szb/xjdsb/res/1/20101124/36811290530042953.jpg
  《紫钗记》   造型照。

  编者的话

  为大力弘扬和传承粤剧传统文化,挖掘培养新一代艺术表演人才,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于11月16日至23日举办首届梧州粤剧文化周活动。此次粤剧文化周有四项活动内容,包括“唱响金秋”粤剧曲艺大赛、传统粤剧专场演出、梧州粤剧团近60年发展历史图片展览以及粤、澳、梧三地粤剧文化交流座谈会。

  23日,梧州零距离网站邀请广东八和会馆荣誉顾问、澳门龙腾剧团团长陈惠萍小姐(本次梧州粤剧文化周出资人),广东八和会馆粤剧团当家文武生何飞龙,梧州粤剧团副团长霍雄光先生,原梧州粤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导演李小玲,原梧州粤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张福伟,原梧州粤剧团当家文武生、国家二级演员李汉铭,到梧州零距离网站直播室作访谈。希望通过这次的直播访谈与大家了解更多关于梧州粤剧文化与发展状况。

  粤剧文化周规模还需做大

  主持人:首先想问一下霍团长,梧州首次举办的粤剧文化周,请你先说一下举办这次活动的一些感受。这次的活动中,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霍雄光:这次举办这个粤剧文化周,最大的收益是让梧州的观众对梧州粤剧团有了新的认识,最起码能感受到我们这些青年艺员是不断进步的,这次粤剧文化周的影响是历年粤剧活动中较大的。

  不足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作为粤剧文化周,我认为应该覆盖周边的县市,将规模做大,影响力扩大。  

  主持人:现在要问问陈惠萍小姐和飞龙哥,何飞龙是岑溪人,后去了广东发展,想知道两位和梧州粤剧团是不是第一次合作?  

  何飞龙: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我曾经是梧州粤剧团的演员,在梧州粤剧团做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是梧州粤剧团培养出来的人,1993年离开梧州粤剧团,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这次应该是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回来梧州粤剧团演出。  

  梧州粤剧团很年轻,很有活力,很有潜质,通过合作我感觉他们很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所以这次演出是很顺利的,他们的水平不比广东差,就差在宣传方面,缺少包装和政府的扶持。  

  主持人:还想请问陈惠萍小姐,作为这次梧州粤剧文化周的出资人,举办粤剧文化周的感受是什么?  

  陈惠萍:我是广东八和会馆的成员之一,当初我接触梧州是由父辈开始的,梧州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我很早就想来梧州看一看。我感觉到梧州粤剧团这些年轻人很认真,很有潜质。  

  这次活动只有三场演出,经霍团长的提醒,我们合作办一个粤剧文化周。

  我觉得这个提议很不错,因为粤剧和曲艺是分不开的,所以承担起活动的经费,希望曲艺的朋友和粤剧有一个交流,多一点接触,这次的合作比预期成功。 

  梧州粤剧曾经辉煌

  主持人:据我所知,梧州人听粤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了,真正追溯起来,据说是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的,想请问一下各位,梧州粤剧团也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风光,有很好的业绩,在当年,是每一场演出都爆满的,是不是真有其事? 

  李小玲:梧州粤剧团粤剧在梧州观众的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依旧记得,那是旧的排练场,门口就是我们的剧场,叫人民剧场,当时有很多前辈,老团长黎侠峰,还有陆扬,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广东的文武生来加盟。1957年开始我们着手培养梧州自己的正印花旦文武生,比如水哥李汉明、华姐,还有张福伟副团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梧州粤剧在广州已经是声名鹊起,1957年我们在广州演出《百鸟衣》,当时轰动广州粤剧界,觉得梧州是秧地出老虎,是有一支很好的队伍。

  主持人:作为原梧州粤剧团副团长,张福伟先生,你也说一下当年你的一些感受和所见所闻吧。  

  张福伟:梧州粤剧团在两广应该是很有名气的,以往有个说法,“省市佛肇梧”,就是说,就广西而言,梧州的粤剧就算顶呱呱的了,梧州是最早成立青年粤剧团的一个,当时广东还没有开始认真培养。举个例子,从1953年开始,我们就培养了潘楚华,到1956年,就开始培养陈小朱、张祖基、李汉铭等。       

  主持人: 刚才我们的张福伟副团长说到当年粤剧团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一位人称“水哥”,也就是来到直播室的李汉铭。他当年可是非常出名的文武生,也是国家二级演员。这个时候想听一下水哥当年的感觉是怎么样,红到什么程度? 

  李汉铭:刚才两位讲了,我再补充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我们大概有十一二个人,不多。

  当时轰动广东的《百鸟衣》,是新编的神话剧,第二个是传统的《双结缘》,也是黎侠峰等发掘出来的戏。《百鸟衣》是当时文化局局长谭路和编剧龚平章一起合作搞的,是新编的神话粤剧,1957年当时到了广州演出,十分轰动。因为以前从来没见过广西有过这样的粤剧。当地人就说,那些人是说什么话的?广西也有粤剧吗?因为当时的团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粤剧团,所以广东人就很奇怪了怎么会有粤剧讲白话的呢? 

  当时演出这两个戏的时候,轰动了整个广东省。有一句俗语:秧地出老虎。由于有了1957年的效果,回到梧州后,我们十几个学徒就站在幕边看戏,看完戏觉得好玩,我们就找了一些选场来排,当时排了“大深山”、折子戏中的一些场面。   

  1959年,全国的各个剧种培养接班人,所以当时我们就成立了青少年队,那时的青少年队里就有张福伟、李小玲,其实我们当时的青少年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力量了,大约有45至50人,包括灯光、画布、服装的工作人员都是青少年。1961年,我们就获得了全国红旗单位,那时候就由黎侠峰团长上北京拿了一面红旗回来。

  欣赏粤剧有讲究

  主持人:网友“粤剧迷”问,粤剧一些对话,为什么会有一些官话在里面呢?其实要来有什么用的呢?为什么要用这种话呢?哪一位可以回答一下这位网友的问题呢? 

  李汉铭:粤剧官话这些就讲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是讲官话的,官话就好像桂林话,我们当初演粤剧就用这些话来演出的,后来由于不断的变革,粤剧要进步,慢慢从我们的前辈像薛觉先、马师曾开始,把这个官话改成白话,是这两位先锋人士开始对粤剧进行改革的。    

  主持人:原来粤剧有很多的行当之类的知识,可能是很多外行人不懂得欣赏的,如果要扩大受众群体的话,首先是要让年轻一辈懂得怎么去看剧,怎么去观赏,那现在不如就有请几位,来点化一下年轻一辈如何欣赏粤剧吧。 

  李小玲:其实粤剧和所有的戏曲是一样的,它是有行当之分的,比如生、旦、正、副、丑,这方面它和京剧、昆曲都是一样。不过粤剧就多了文武生、正印花旦的称呼,所以熟悉粤剧的观众或者戏迷,他都会首先问到哪个是文武生?哪个是花旦?他会从这个角度来要求一下。

  其实戏曲和粤剧,是一脉相连的。比如说小旦指的是一些丫环或青春的少女,她的行当主要表现比较灵巧、机灵、俊俏这方面,而文旦和花旦主要展示同一种行当,主要表现优雅、端庄,另外她的举止一定要得体。花旦里还有一个青衣行当,青衣里有年轻的青衣,也有中年的青衣,但是都统称青衣行当,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很得体,很淡定,还要根据戏里面的人物所经历的生活,标明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  

  张福伟:我补充一下,主要是生、旦、净、丑里面各个行当不同,上场锣鼓身段的表演程式各所不同,比如说,他表演一个威武将军赵子龙,那上场的时候,他运用的是粤剧的“锣边花”,表现他很威武;文武生上场,如果他是文静的小生,他上场就不同了,锣鼓会变得斯文。如果是大花脸上场,比如一些外来侵略者,也不一样。利用粤剧的乐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物行当,即使是不同的行当,在角色上场时也有轻重缓急之分。 

  粤剧作家少了

  主持人:分享当年梧州粤剧这么多风光的场面之后,也要关注一下网友方面的提问了。网友“可可”问:近代广西粤剧曾经都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有几个创作的高潮,但是到了现在似乎就有一个逐渐走向衰弱的趋势。新的优秀的剧本相对来说就很少了,针对这个问题不知道各位是怎样看的? 

  李小玲: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创作其实是一个剧团和剧组的生命,如果创作拿不出作品,那么这个剧组就会慢慢地衰落。以前梧州粤剧的确是很辉煌的,因为有一批类似像很出名的编导如龚平章先生,他已经去世了,他所写的或者改编的剧目都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十年,写粤剧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了,所以就好像有一种断层的感觉,想找一些人来写一些戏剧都很难。最近梧州相关方面还到北京去招纳人才。

  2008年,编剧作家张丽萍创作了一个《西江龙母》,剧本出来之后得到了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邀请我们去广东演出,而且是专门为这个戏开了个研讨会。

  那么多朋友来问到这个问题,在此我很感谢他们的关心。我们会继续努力。 

  创新粤剧文化

  主持人:今年梧州日报社举办“梦想飞翔”才艺大赛,就有一个街舞团体将粤剧的元素结合到时尚的街舞当中,我们先勿论这种创新的形式如何,两者是否融合,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在年轻人生活当中粤剧也是有看头的,不一定是属于老年人的,可能粤剧都可以很时尚化,对于这种看法这种现象,想问一下在座的几位怎样看,怎样去唤起我们年轻人的一种爱好或者他们的关注? 

  李小玲:现在曲艺发烧友他们自己组织的曲艺社,或者是星期六、星期日群艺馆的曲艺队在中山路那里的演唱,都是起到辅助宣传推广作用的,宣传我们粤剧和继续让热爱粤剧的人在这里欣赏,又让那些不了解粤剧,但听了觉得挺好听的人,从中慢慢的知道粤剧是这样的一回事。

  但是我觉得这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机会还是少了点,如果我们的群众艺术馆、城区的文化馆等等,他们都能够办一些粤剧的唱腔班,那可能会吸引一些对粤剧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参加,让他对粤剧逐步了解,那他慢慢就会喜欢上了。

  最近广东方面都有搞一些神话剧,比如《大话西游》,这个就比较接近现代的审美了,就等于现在电视剧《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所以他在舞台上也搞一些粤剧的相关表演。作为粤剧的工作者,同样也有责任去创作多层面的、多种的,特别是时尚的创新,从这个角度去搞一些新的创作、新的粤剧,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宣传、演出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年轻观众。 

  粤剧振兴会有时

  主持人:网友“阿雅”问:她是个喜欢粤剧的女孩,可父母反对她去学戏。她父母说学粤剧没有前途,做戏的被人看不起。她很心痛,不知道粤剧能否有振兴的机会呢?也期望很多的粤剧朋友来聊有关粤剧的事情。 

  何飞龙:这个朋友讲想学粤剧但是家庭反对,我深有体会。我不是因为喜欢粤剧而去学粤剧的,我入这行是陪一个同学去考剧团的,当时我考上了,家人当时很反对。

  后来我还是说服了家人。粤剧的台词很有文学性、表演的身段真的很优美,除了舞蹈之外,还有粤剧程式,还有唱腔,粤剧特定的发音和唱歌是不一样的,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粤剧是难学点,至于发展前途,毋庸置疑是肯定有的。

  至于你说有没有振兴的那一天?当然有,但这个除了粤剧在职的人员和老前辈大力去推广,努力去做好之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位观众的支持,为粤剧多做一些宣传,粤剧一定有振兴的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