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的印记感悟茅台酒文化

标签:
茅台茅台酒茅台镇酒美食 |
分类: 茅台酒 |
在茅台,和当地居民的攀谈中了解到盛产好酒的老作坊大部分都是富甲一方的盐商所经营的,虽有酒房,但开始都为自用或者亲戚往来的礼品。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和号”和位于茅台河滨公园的“太和号”,两者都经营酒业和盐业,不过还是以盐业为主。茅台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虽盛产美酒,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因交通不便一直名声不显。乾隆时期,整修赤水河,茅台成为贵州盐运的必经之路,商业巨镇,此后茅台酒随盐运传播到大江南北。可以说没有盐路就没有酒路。
俗话说“千年古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而在仁怀核心区域,百年以上的窖池就达1600余口,其中以茅台酒厂一车间的老窖池最为有名,是在“成义烧坊”旧址和“容和烧坊”的老烤酒房基础上修建的,也是目前茅台镇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酒作坊遗址。只是很遗憾,因年久失修,一车间已作为危房,不再对外开放。记者唯有从高处俯视院落中的杨柳井,这口井便是“茅酒之源”,得到巴拿马金奖的酒传说就是从这口井的水酿制的。
追寻杨柳井并不是很顺利,记者在茅台城区下了车,问了周边很多人,只知道杨柳湾,不知道杨柳井。多次问询之后才大概了解到在茅台酒厂一车间。一车间的保安是新来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这口井。本想就可能找不到的时候,打算再去国酒文化馆普及酒类知识,与国酒文化馆工作人员攀谈中,我们终于找到了杨柳井的确切消息,它位于茅台酒厂一车间后门的位置。如果没有熟悉的当地农民带路,是不好找到的。
http://s2/mw690/b624d6a3gx6BZRXTHLr41&690
茅台镇目前重点打造旅游业,的确像这样一座保留如此之多的白酒遗迹和厚重的红色文化的城市实为罕见,酒文化流淌在这座酒都每个人的血液中。尤其是红色文化,酒都人无论做酒的还是不做酒的,谈起红军与茅台结缘的故事,总是款款而谈,连那细节都描述的有声有色。只是谈起本土的传说,那些年轻人就知之甚少。
可是谈到国酒文化城,当地人都知道,指示也很清楚。它是茅台集团历尽3年建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这是一座现代建筑,是国内第二座以酒类为主题的博物馆,很清晰的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我看来,环茅商业街也好,茅酒的起源也好,哪些老酒窖,甚至新建的国酒文化城,都是茅台区分与其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这些不可移动的酒文化,是珍贵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保护的,希望老窖遗址能尽快恢复,能早点对外开放;希望下一次再去茅台,能更近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