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及其习性
 (2013-07-03 21:34:57)
	
			
					(2013-07-03 21:34:57)		| 标签: 365杂谈 | 分类: 野生动物及其习性 |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别名瘤鼻天鹅,属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一种大型的游禽,因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它的体长在130--155厘米,体重7--10千克。体羽洁白,嘴为赤红色。体形尤如大天鹅,主要特征是眼先黑色与嘴基部相连呈三角形,嘴基和嘴缘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于肉桂色;嘴甲为褐色。嘴基和前额交汇处有一个黑色疣状突起,十分明显,以此区别于其它两种天鹅。头顶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尾羽较长而尖。附跖、爪和蹼均为黑色。
栖息在沼泽、湖泊、河流处,也在近海的咸水地带活动。主要吃植物的水下部分,偶尔也吃少量的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昆虫、鱼虾等。每年4月初前后迁至北方,9月底至10月中旬南迁越冬地。繁殖期为3-5月,每窝产卵4~9枚,卵为乳白色,孵化期为35-36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
疣鼻天鹅是野生天鹅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全世界总数达50多万只。但在我国却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它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野生种群数量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境内数量不到3000只,而且近年来繁殖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致危的主要因素是繁殖区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生境的破坏。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