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溪桥 孙先鹏 摄
http://s8/mw690/b5f82c37gceb03e6de527&690
http://s16/mw690/b5f82c37gceb03e73e8ff&690
http://s4/mw690/b5f82c37gceb03e82f903&690
船型桥墩
洗脚槽
作为后溪源头之一的苎溪是纵贯集美区东北部的一条主要溪流,全长不过数十公里,却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324国道拐向坂头水库约500米处,有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下是观音桥,观音桥过去是观音寺,观音寺大门的正对面,就是横跨苎溪的厦门最著名宋代石构桥——苎溪桥。
造福祉,宋朝祖孙建石桥
苎溪桥是厦门四座受文物保护的古桥之一,也是厦门地区现存年代最久的古桥,系古代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宋代,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安县境内的古驿道逐渐形成。据史料载,它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桥呈平梁式,东西走向,全长73米,面宽2.6米,高4米,八墩九孔,桥墩呈舟形,桥面以48条石板铺成。
苎溪桥据说是宋代祖孙俩修建的。《同安县志》载:“苎溪桥在仁德里,去城西三十五里(隆庆客志)。溪源出自白桐岑,谷中经蛇蟒所翻蛰,故其水多黑,涉者患瘴疠。宋大观中邑人徐诚始石为桥,后圮,乾道中其孙应昌及道士法昌重修。”《福建通志》也有相同记载。祖孙两代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终于造福乡里,为古驿道上往来漳州、泉州间的行人、客商提供了方便。
苎溪桥有八个船形桥墩,构成九个桥洞,墩上铺设大石板,每条重约四五千斤。如此巨大沉重的石条安放在桥墩上,可以想见当年工程的艰辛。据说,当年修桥时,工人们等桥墩筑就,便在桥墩下游堆坝蓄水,使水位满过桥墩。再用船或筏将巨硕的石板运至墩间,然后降低水位使石板准确地横架在墩上。如此巧思,令人叹服。
这里的山川美景曾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宋朝时在同安担任主簿的朱熹先生曾到此考察,他对苎溪非常喜欢,曾作《过苎溪诗》,描述苎溪沿岸美丽的自然景观。
晚一步,桥或许就被炸了
65岁的吴文国打小生活在苎溪桥旁。他回忆说,小时候,苎溪的水很深、很清,孩子们喜欢在水中抓鱼虾。他童年的记忆与快乐都是围绕着苎溪桥展开的。夏天时,苎溪桥成为全村人纳凉的好地方,男女老少都喜欢到桥上乘凉,有的夜间就睡在桥上。84岁的叶水程老人说,当时桥面上睡满人,男女老少都有。
说起桥上大石板的长度,吴文国双手握在背后,来回踱了两遍说,“4米多,长的有五米多。”他说,上世纪50年代建造坂头水库时,指挥部设在苎溪桥桥头的观音寺内,有一天中午,他看到有人在苎溪桥的石板上敲打,说是准备炸掉石板,他非常惊慌,跑到村中请来老人们阻止了炸桥行为,至今在石板上还留着一个敲打的小洞,据说,这是用来放炸药的。如果晚一步,这座千年的古石桥或许已经不存在了。
当年驿道从村里过,两旁有米行、布店、客栈,房屋毗连,人烟稠密。后来,苎溪桥几乎断了水流,鱼虾跳跃、田园青葱的风光已不复存在。往日驿道上的繁华不见了,贩夫走卒骑马挑担的身影都远去了,经历近千年风雨的苎溪桥桥墩也已有些倾斜,但坚固的桥体至今仍可承载过往的行人、自行车,甚至摩托车。
洗完脚,才能进大殿祭拜
与苎溪桥相对的是有名的观音寺,观音寺旁的两棵高大木棉树,吴文国说是上世纪种下的,桥头原有两棵上百年的大榕树,后来因为修路全都砍掉了。
古刹与苎溪桥相映成趣,似一对相知多年的挚友,彼此知根知底,却不发一语,守着默契经风历雨。吴文国是观音寺的管理员之一,他说,观音寺原名迎恩殿,古驿道从迎恩殿门前经过,车水马龙,繁华异常,迎恩殿也成了人们歇脚纳凉的地方。过往的客商在乘凉时,喜欢在庙门前的石槽里洗脚,脚洗干净之后才进大殿祭拜。如今,那块巨大的石槽在新建的亭子边,一端深埋地下,一端露出地面。吴文国说,石槽很重,需要8个人才能抬得动。当年建造水库时,石槽被埋在指挥部下面,后来寺庙翻修扩建,人们拆了指挥部的围墙才发现了失踪的石槽。
翻修时,在寺庙墙体中还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文字简述了迎恩殿的建造,上面“观音佛祖”、“光绪岁次戊寅”、“同治三年”、“长毛扰乱”等字样清晰可辨。
【相关链接】
厦门四座文保古桥
■苎溪桥,长73米,位于集美后溪镇苎溪村口。元代文人邓子实为其留下一首《苎溪》:“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五显第一溪桥,长64米,位于同安五显村西,与同安影视城前一座现代桥并肩。第二溪桥位于五显村北,第三溪桥位于安炉村北。它们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是同安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桥梁,也是北同安往金门水路的起运点。
■深青桥,长25米,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深青社东南面后溪仔与落壁溪交汇口,桥身长24米,面宽4米,高4.8米,船形桥墩长4.9米、宽2米。全桥均用巨大的条石铺砌而成,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
■樵溪桥,只有14米长,位于万石植物园内紫云岩。此桥为单墩双孔石梁桥,桥墩为天然巨石,桥宽1.5米,桥两旁皆有石阶可供上下。桥边有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岱州余宏所题的“樵溪桥”摩崖石刻。
【 美丽传说】
观音点化修桥
古时苎溪水深流急,每逢潮汛,水漫良田,还有蟒蛇翻蛰。一天,一位相貌非凡、气质高雅的贵妇人经此,见溪水滔滔,横亘眼前,不由秀眉一扬,提高声调对随从说:“有溪水挡路,怎能没有桥?”当地官府立刻急调人马施工建桥。
至于这女人是何身份,无人知晓,有的猜测她是皇宫贵人,有的传说她是观音化身。总之,旧时建在桥头的迎恩殿,多少与她有关,所以迎恩殿又被称作观音寺。
老丐念咒桥倾
吴文国说,关于桥墩倾斜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工人们建桥时,远方走来了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工人们拿他开涮。老乞丐遭遇无礼,并不怒形于色,而是微眯着双眼,口中念叨着:“要倒,要倒。”经他这一念叨,桥墩竟向一边缓慢倾倒。众人见状,大吃一惊,知道遇到高人了,忙请求他别再念咒语了,并好酒好饭招待。于是,老乞丐又接着刚才的话念:“要倒,要倒,再造也没那么好。”说来也怪,倾斜的石板马上就凝固了,而且至今坚固无比。
□文/图 记者 陈满意 通讯员 林志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