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案例)
(2013-03-13 19:03:42)第10单元
(第一课时
花都区大塘中学
一、教学内容设计和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并能说出石蕊和酚酞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根据植物花瓣或果实提取液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其能否作指示剂。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生活情景引入 导入本课 学习课题 实验探究 知识突破 得出中性溶液遇指示剂均不变色。 知识运用 学生讨论 过渡(活动与探究) 知识运用 反思与提高 |
设问1:同学们曾经吃过葡萄、杨梅等,大家共同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回答:酸) 设问2:同学们家里厨房用的调味品有食醋,食醋里面含的酸叫什么? (学生回答:醋酸) 师:包括水果里含有果酸,柠檬里面含有的酸叫柠檬酸等。 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的酸?
(学生回答,出现错误其他学生指正) 师:我们常说有男有女,有阴有阳,有正有负,那么有酸就对应就有? (学生马上回答:碱) 师:请同学们举出常见的一些碱。并写出化学式。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学生书写化学式。) 师:假设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分别是盐酸和石灰水,有什么办法将这两瓶液体鉴别出来? (学生思考,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抢着回答。) 师:鉴别酸和碱的方法,常用酸碱指示剂,指出本课探究主题。同时展示两种常见的指示剂,石蕊和酚酞溶液。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是什么物质使溶液变了颜色。 生: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设问:是不是其它的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实验验证。 探究实验1:5位同学表演,分别代表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石蕊溶液。另一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生:这两种酸遇石蕊变红色,遇酚酞不变色;这两种碱遇石蕊变蓝色,遇酚酞变红色。 师:通过科学家经过无数的实验,酸和碱遇指示剂都会显示相同的颜色。 师:如何验证氯花钠溶液的酸碱性?请设计实验。 学生方案: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石蕊和酚酞,溶液颜色均没有发生改变。 (该学生演示实验操作) 师:指示剂在氯化钠溶液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常见的中性液体除了氯化钠溶液还有水。 师生小结:酸碱指示剂显色规律:紫色石蕊:在酸中显红色,中性显无色,碱性中显紫色。 师:还有其它方法来记忆指示剂的变色情况么? (学生思考) 显色规律:石酸红 ,石碱蓝
师:问1、现有两瓶失去标签无色液液稀盐酸和石灰水,如何鉴别?写出你的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使用指示剂(石蕊或酚酞) 生2:通入二氧化碳 生3:加入镁条 问2:三瓶失去标签无色液液稀硫酸、石灰水和水,如何鉴别这三瓶液体?(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紫色石蕊溶液。 师:能否直接用酚酞来鉴别? 生:不能,因为稀硫酸和水遇酚酞均为无色。 投影:取植物的一些花瓣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取浸泡后的汁液,分别滴入上述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分析该花瓣的汁液能否充当指示剂并填写P50实验报告。 (四位同学表演,分别代表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分别往装有四种溶液的试管滴入所制得的汁液。 师:我们得出结论,一些花瓣的花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投影:取四种植物的花瓣,分别在研钵中加酒精研磨.各取少许,用稀酸或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问题:不能做酸碱指示剂的花汁有 (学生回答)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来说说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生:略。 师(补充):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些植物的汁液也能作为酸碱指示剂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
从现实的情景引入课题,切入酸和碱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的化学式,并强化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 引起学生的思索,以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无数的实验验证。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照考试大纲与《评价标准》,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 强化对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的记忆方法。 能运用酸碱指示剂鉴别溶液是酸还是碱。 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植物的汁液也能作为酸碱指示剂,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知识。 作为课堂小结,不必拘泥于学生总结全面与否、深度如何,只要他们通过学习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经验就够了。 |
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
一、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跟酸或碱溶液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
2、变色规律:石酸红,石碱蓝。
自我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本教学设计参照《评价标准》,增加教材中没有提到的中性溶液的酸碱性的实验探究。本课时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能够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常见的植物或果实的汁液也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探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探究指示剂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时,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来表演游戏来展示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的显色规律,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学生对现象观察清晰,印象深刻,利于学生的强化记忆,使知识掌握更牢固。在本课时的两个探究实验中,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进一步地优化教学效率。本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虽为PPT设计,但没有多余的幻灯片投影,尽量设计简明扼要。在【实验10-1】中,使用了教材中的图片,但经过处理后,能够展示出无色液体的变色过程,让学生观察起来更直观明了。
学生参与热情高,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非常地热爱学习化学缘故。在课堂上,学生精神状态好,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在鉴别稀盐酸和石灰水两瓶无色失去标签的液体时,我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用酸碱指示剂来鉴别这两种液体,但学生的方案也有出乎我意料之外,学生除了用石蕊和酚酞溶液外,还想到了用活泼金属和二氧化碳进行鉴别,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也是作为老师的一种欣慰。
我有一个困惑,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本节课有没有必要对酸和碱的不同性质是由于结构的不同,在这一节课中是否需要酸是由于都含有氢离子,而碱是由于含有氢氧根离子,造成了性质的不同,还是应该在介绍了酸和碱的性质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在课后评课中老师们也存在这个问题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