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安静的。我生来孤僻。我想,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吧。它不是工具。它青睐心静的人。
安居在滁州这个小城市,每天除了工作时间,都很安逸。林如玉曾语重心长对我说,在滁州生活,对于写作是有局限的,写作者见多识广,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才会最大可能的发挥能力,开拓视野。但就是在这个角落一样的城市,能感悟出得好也是不错的。我点点头,没有多回话,但记在心里了。心里意识到,可能很长时间都会在这里,这个有山有水的故乡,看不到外面,仰望外面唯一的方式,就是阅读。
原先不认识这位全椒作家的时候,记得作协秘书长张道明说过,滁州地方的作家中很多是比市区还要厉害的。也就是说明光、全椒、凤阳、定远、天长的作家的创作更好吧。其中就说到了林如玉。
一次因为工作需要联系滁州喜欢写作的人。想起曾经有位语文老师和我说另一位语文老师喜欢写作。我找到了她的电话,和她联系,不料她说,那都是很早的事情了,现在已经不写了,我感到有点失望,当然希望她能够坚持。如今滁州教师队伍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文学学术研究的教师也不少了,可是坚持写作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了。薛暮冬老师和郑远星老师除外。他们真的为文学和教学白了头,半辈子兢兢业业。郑老师为了追求文学理想,还闯荡北京过,在鲁迅文学院学习了。
要感谢的是薛暮冬老师,他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有事耽搁,在家休学半年,没有像别的学生那样日夜不休的学习,那时候莫名其妙的开始写诗。写了整整一个厚厚的牛皮本,后来回到校园给薛老师看,后来他又还给了我,并没有多说什么,我感到有些失望。这件事情过后五年,也就是2013年,我在E滁州舞文弄墨板块看到了自己当时写的诗,五年前他跟E友介绍说,“这是我的学生禹茜茜的作品,略显稚气但文字如薄酒一杯清新而飘逸,读起来让能让人忘却辗转尘世的疲惫”,心里好温暖,很感动。帖子后面也有不少回复。
郑远星老师一直很悉心的告诉我关于写作的事情,包括以后要走的路,怎么走这条路。和他认识应该是因为一篇采访稿,写了关于他的文学道路的故事。心中深知,短小的篇幅根本表达不了这几十年所走过的文学路的艰辛和难忘的一幕幕。他的文学理想从很小就开始萌芽了,一直在坚持。感觉他是非常热爱文学的,听说他常常写作,家人喊他吃饭,他还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说写作思路是不能被打断的。别人下了班,打牌、打麻将、看电视是很常见的,他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写作,这也为他在文学方面赢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
进入社会,还没有融入社会,但两年的工作教会我不再单纯看待事物,还有谨慎处事。虽然在网站工作,但这里管理严谨,养成尽量细致、全面考虑事物的习惯。这对写作同样也有很多的启发。
天长的作家秦骏曾告诫我说,写作的人的作品和人品是不成正比的。我对这句话感到非常吃惊。但后来反复嚼味,才意识到这句话是很对的。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有好的品德。感谢他的告诫,还有分享。
读《小说技术》,燃起了我说故事的兴致。原本就是想写小说,讲故事的。但是《小说技术》告诉了我们,区别兴趣写作和专业写作的区别。我在想,兴趣写作是无法真正的写出好作品来的。需要有技巧,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写出要点最好了。而长居滁州从事专业写作的人几乎没有,一般都是散落在各行各业的有固定职业的人,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滁州作家是靠着兴趣写作写出了专业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说电影《等风来》是启发人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学会慢下来。那么我觉得,社会从始至终都不应该快。不喜欢速度。我知道工作中的领导喜欢速度,可是,快速度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尤其是对于爱好文艺的我来说,觉得艺术的高贵在于,它的产生是集精萃而陈年酿制出来的,而最贵重的东西总是年代最为久远的。没有哪一样高贵的东西是因为单纯的速度而声名远播的。跑步是速度,可是这背后是很多年勤劳。写作,尤其不能操之过急。有人把成名后的作家分类。说有转型类的,如转型成电视红人的余秋雨,有仕途类的,如当上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有隐退类的,如9年代成名的汪国真,后来将更多精力转移到书法上来······铁凝本人就曾坦言,由于作协事务的繁多,故而没有时间创作长篇小说,只能写短篇了。麦家是中国作家当中,因多部作品被改变为电视剧,从而知名度提升最快的一位作家之一,他自己改编自己的长篇小说,包括王宝强参演的电视剧《暗算》,还有周迅、李冰冰等众星云集的《风声》,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想多一份安静,孤独。”写作者也许不能在名利的喧哗下写出好的作品。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浮躁。
在写小说方面非常欠缺,把写好的小说发给李国彬(笔名东家)看,他很仔细,把感受告诉我:就小说而言,单薄了些,这种单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思想深度和信息新鲜度;2、阅读的愉悦性(故事性和素材的奇特,细节的个性化)3、结构的独特性和专有性。4、人物的丰满程度等等。但是,从这篇小说看,你有一个优势,就是很会向内写,这是高起点。
很感谢他认真的指导。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电影《醉翁亭记》,因为工作原因我联系了其中的三位本地演员做网站内容,从而知道他是电影的编剧,开始关注他。才发现他是很有能力的作家,声名远播。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徐世清。阅读他的诗作,总是为之惊奇。他为人也是朴实无华的。写出的诗行也是那么纯粹。
黄学红(笔名夭夭),是很有名的诗人了。和她认识应该是缘分吧,在去年4月我们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在一些文学活动中看到她。很多的作家跟我提到她,说她非常刻苦,写作也非常有灵气。我心里是明白的,她是很好的人,内心无一日不渴望文学。
给我内心触动最大的是,在一次的文学活动上发生的一件小事。虽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但内心还是有些感慨。就是活动结束以后,参加活动的写作者们,在一起拍合影。他们都让有名气的作家站在第一排,他们当中有个头最高的。而即使你能一眼看出另外的一个人的个头很矮,还是让他站在最后一排。我为那位作家感到不平。不喜欢这样,按照名利而拍照片,应该按照个头合影。这也许就是社会与校园的不同吧,连合影也不同。说到这里就牵扯到作家的名利了。开头说道,写作不是工具。它不能成为有名有利的工具。实际上,很多作家都是在成名以后,为宣传、报道、名利而分心,自此难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了。
庄子鱼这个网名与E滁州网站舞文弄墨板块紧密相联,他是版主。在网站里有很多的精华帖。后来才知道他就是面试我工作的那位领导,名叫郑心一。后来他没有在网站了,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文尔雅的人,说话很有条理。阅读作品,才知道他那么深谙人心的原因。有一次我去一个活动,旁边做着另外一位版主,是张丽。我告诉她,郑老师也来了,在旁边的地方。话未说完,她人就不见了,原来是去找郑老师了,闪的速度之快,足见他是多受尊敬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