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堂实录 &n
(2013-03-15 17:32: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工作室成员课堂实录选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师:真正的艺术经得起两样东西的考验,一是纵向时间的生命力,一是横向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问世以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作者的情况。
生: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师:标题《边城》指的是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师:那我们的课文中写到了哪几个愚夫俗子?
生:祖父、翠翠、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船总顺顺
师:那把这些“愚夫俗子”牵连到一处的这件“普通人事”是什么事?
生:端午节,翠翠看龙舟,对二老傩送产生了倾慕之情。
师:课文节选的内容是围绕传统节日端午节展开的,那课文都写到了哪几个端午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生:15页“端午又快来了”,说明先写的是眼下的端午节,写边城人们准备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
生:接着又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16页“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午……”翠翠看去龙舟,遇到了二老傩送。“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节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说明写了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去城里看龙舟遇到了大老天保和船总顺顺。
生:第6节又写到了眼前的端午节。送亲的花轿引发了翠翠的情思。
师:作者从眼下的端午节写起,回忆了两年期的端午节,上一年的端午节,又回到眼下的端午节。
师:文中的这件“普通情事”就是翠翠对二老傩送心生倾慕。你能从哪儿看出来少女翠翠对二老傩送有倾慕之情?请找一找。
生:19页,“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怕”
师:为何吃惊?又为何害怕?
生:将傩送叫做“岳云”,说明傩送长相俊美。翠翠心想,原来遇到的竟是茶峒有名的傩送,所以有点吃惊。
生:翠翠因为先前错怪了傩送,还骂了他,心里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害羞。
师:老师给大家在这一部分找一处更明显的语言描写:老船夫把船拉回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她完全可以说:翠翠丢了,翠翠不见了,翠翠被人拐跑了……,可她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这是刚才在河边傩送对翠翠说的话,说明翠翠还记着刚才的那件事。
师:当翠翠说这话时,是对刚才二人邂逅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这个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后面反复多次地提到“大鱼来吃你”就是翠翠倾慕傩送的一个微妙心理体现。
生:20页,“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邂逅傩送已经过了一年了,但她还记挂着,到今年端午节,她到城里去,还愿意去回忆,说明这个人已经在她的心里扎了根。
生:“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着嘴笑着”。这不自觉的笑,说明翠翠虽然不说话,但她的心中有波澜,她已经一年没见傩送了,内心渴望着从这个人的口里听到傩送的消息。
生:20页“(祖父)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 翠翠,假如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两旁乱晃,向前怏怏地走去了。”爷爷是开玩笑,翠翠小姑娘心里就认了真,有点害羞,她对爷爷提到大老又有些不情愿。
师:同学们找的真好,老师提醒大家,这部分还有一处语言,“顺顺真是一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翠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爷爷漏说了傩送,翠翠心里想,其实傩送在我心里更好。
生:22页,写翠翠看送嫁,“为了想早早地看到这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翠翠很羡慕地看别人,说明心中对爱情有憧憬。
生:他们互相之间都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造成了很多误会。
师:作者想表达的是在封闭的农业社会中,每个人的精神都是孤独的,他们不沟通、不交流,正是这种精神的孤寂导致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师:作者还说,要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文中的“爱”体现在哪儿?
生:有祖孙之间的爱。翠翠特别依恋爷爷,文中有两次她想“要是爷爷死了呢”,就是怕失去爷爷的体现。
生:人与人之间有淳朴的感情。21页“那人跳上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地匆匆忙忙走了”“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
师:对,文中体现了淳朴的睦邻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当然还有未实现的爱情。
师: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件事情”,是沈从文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匀称、结实,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希望同学们课下能阅读《边城》全文,去亲自体会小说中言之不尽的味道。
执教感言
《边城》是一部中篇小说,课文节选了其中的四节,怎样让学生在田园式的描写中把握淡淡的情节,进而去阅读全书是本课意在解决的问题。
《边城》可讲的东西很多,以创造动机为线索,使教学主次突出,有提纲挈领的实际效果。本课设计时以沈从文自述的创作动机串起教材乃至全书,以梳理人物、事件为线,既顾及课文明确了情节,教师又适时地介绍主要人物的结局(“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及翠翠悲剧的原因,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课下自己去鉴赏全书开了一扇有益的小窗。
从文中找翠翠微妙感情体现的这一设计,较好地落实了文本,学生们兴趣盎然,实际教学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