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益林访谈录

(2023-01-13 15:06: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海涉水

陈益林访谈录
陈益林简介:

出生于1964年,浙江东阳人。东阳中学惕吾文学院执行院长,东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省首批正高教师,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出版有诗文合集《雅典娜与缪斯的二重奏》,诗集《风向不定》,散文随笔集《堂奥》,以及《高中生论述文写作十大核心能力》《攀高涉远语文行》等著作。

记(记者,以下简称“记”):世上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您的文学爱好也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请问引发您文学爱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陈(陈益林,以下简称“陈”):可以说有三个方面吧。一是天性,二是大哥,三是许师。
真的是有天然爱好吧,我从小就喜欢读喜欢背,小学的时候班里贴有背诵登记表,背了一课老师就会打个五角星,我得的五角星总是最多。后来上了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要求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行县咏怀五百字》等长诗,而且要到老师面前背,常常是我背了几句,老师马上放我过关,大概是冲我背得又流畅又准确的劲儿吧。

遗憾的是我非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小学毕业,母亲是斗大的字一个不识,全然的文盲;再加上时代原因,我们中小学时期的教科书政治性太强,文学性太弱,要我们背的多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标语口号和毛主席语录或《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词。我们这一代农村的孩子,文学的积累先天严重不足。
我的大哥是个农民,但却非常喜欢看书。村里能找来的书他尽可能都找来读了,农闲时读,吃饭时看,睡觉前翻,真的痴迷。大哥外出干农活时,他借的这些书就成了我的宝贝。那时候小,谈家长里短、男女之情的《红楼梦》怎么也看不进去,其余三部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爱看,全是小学初中时读的。也零零碎碎地读过一点《聊斋志异》。现代小说有《红日》《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此外还有样榜戏剧本、《长白山的故事》等民间故事集,更多的是民兵抓特务之类的阶级斗争的小说。

当时我读到的及今想来还有些价值的书都是年深月久,纸页发黄,破破烂烂,缺头少尾的;虽是如此,也给我的少年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中小学阶段我的作文用词丰富,常受老师表扬;学校文艺活动,我也尝试写个三句半、对口词之类。一辈子爱写作的习惯就是那时练的“童子功”。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语文都是我的最爱。但小学、初中时的爱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爱,高中的爱才是一种自觉的爱。高中时我遇到了一位生平对我影响最深、帮助最大的语文老师兼主任——许岳忠老师。多年后,我在《琐记许师三题》一文中曾这样深情写道:
许师名讳岳忠,乃我三十年前之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生平所从业师可忆可感可佩者甚多,然与许师相较,盖无出其右者。许师之春风化育之功,堪述可传者难以尽述,撷取数则,以志感铭。

  陈益林访谈录


一、痛苦而幸福的抉择

自思小学阶段语文、算术均属不坏。一上初中,适逢“四害”方除,举国若狂,学校遴选说唱较佳者,拟组建一文宣队。幸而不幸,我竟入选。从此便隔三岔五的集训排练。语文还好说,晾它几天,亦无大妨;数学可是落下几课,即一落千丈。人说“一进侯门深似海”,我是一进文宣队,数学每况愈下,愈况每下,不知伊于胡底。数学的积贫积弱,直接导致后来高中阶段物理、化学的疲软。报读文科,遂成我之宿志。

其时高中为二年制,一到高二,照例应进行文理分科,但一到我们这一茬偏出意外,原因是上一届文科班在高考之中,全军覆没,无一上榜。学校当局冲冠一怒,便下令取消文科班建制。这对早已对文科情有独钟如我者,无异当头一棒!大恸之余,我遂萌退学之意。

许师闻讯,赶忙找学校领导商量,以期为我网开一面。在许师的据理力争和恳切求告下,原执教历史的李书记与原执教地理的陈校长有条件俯允了。条件为:陈益林务须较为顺利通过必要之文科知识检测,方可具备报考文科资格。书记、校长亲拟一卷,对我进行考核,多亏我为文科蓄意已久,考核结果,没太让领导失望。从此,学校为我一校两制,允许我在物理、化学课上自由涵泳于历史、地理之境。有了许师的鼎力相助,我竟因祸得福,许师的文科书刊倾囊相授自不待言,书记、校长的史、地资料也任我借阅,学校简陋的图书室任我出入,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尤为难能的是,毕业考,学校为我一人而专门备好毕业检测卷;高考时,为我一人而特批特办文科准考证一张。及今思之,仍让人热泪盈眶,感铭肺腑。为了三十前许师的一手提携,为了母校领导和众位老师的宽宏大度和宠爱有加,真希望今天的我,没有辱没他们当初的着意青睐!

二、简陋而丰富的“二多”

那些年,乡下中学,校舍之简陋陈旧,可谓到了姥姥家。许师住的房间,泥墙小屋,充其量就十来个平方米。“斯是陋室,唯师德馨”。许师陋室,亦为雅舍,盖有“二多”存焉。“二多”乃书多、弟子多之谓也。除却一床一桌,便是书桌案头上、书架纸箱中满满当当的书刊了。许师之书刊,常与众弟子共享。不唯如此,许师还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袒露在众弟子面前。教师之良好学习行为乃学生最佳直接效法对象。大音稀声,无言之教,耳濡目染,滋养良多。后来我在语文学习上,勤于摘录习惯之养成,全赖许师言传身教之功。

回想当日,从许师处借得杨沫之《青春之歌》,读之过半,置于书桌之上,竟不翼而飞。闻说此书许师亦借诸他人,令我惶愧无地。当我满面羞色将所赔书款送交许师之时,许师再四坚拒之状,至今犹现目前。有一晚,与众学友于许师处宴谈,我于许师案头发现彼时热门小说《第二次握手》,一翻之余竟手难释卷。许师见状,莞尔一笑,道:“看来你是歇不下来了,拿去看吧。”我如获至宝,拿回教室,一气读完,大饱了一番眼福。此外诸如《中国通史》、《世界简史》、《古文观止》、《诗海采珠》等诸多书刊,皆属于许师住处,得窥堂奥。现今我之所以以读书为乐、购书为快,八六年跻身教坛后,我之书房亦曾长期成为众弟子之公共图书室,实承许师之流风余韵不浅。至于后来,世风日下,借德不古,“书斋”渐呈“书灾”之相,不得已而有限度开放,自是题外之话了。

许师的房间对众弟子来说是不设防的书巢,可随时登门求教,亦可随意坐谈。常常是门墙填塞,弟子盈室。许师亦师亦友,于笑谈指顾之间,使我等大广见闻,技业精进。

 三、冒险而美丽的错误
陈益林访谈录

许师重名著意识。其时好书难觅,即有好书,农村孩子手头亦紧。许师遂常亲手刻印下发《论语》等古典名著有关篇章,令我等吟而咏之。久而久之,于我打实古典文学底子颇生裨益。《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一语,一直成为我的座右铭,乃至为孩子命名,我亦习惯于到古典的无边风月中觅取灵感。孩子尚在妻腹,我即为其备好两个俱含古典意蕴的名字:是男孩,即名“弘毅”;如是女孩,则名“于思”(与“陈”姓相合成韩愈名句“(行)成于思”之谐音)。后来脱“颖”而出的还是小弘毅。如今,吾家有儿初长成,我时时不忘向其传授“士不可不弘毅”之精神气脉。

犹记“四凶”剪除未久,文化沙漠刚呈复苏气象,一些优秀外国影片开始在我国解禁。公社电影院就设在我校附近,有一日,风传当晚将上映一部十分精彩好看之外国影片,惹得我等蠢蠢欲动,身在曹营心在汉,亟欲一睹而后快。许师见状,诡秘一笑,旋即宣布当晚全班去看电影。全班闻之,欢然雷动。夜幕刚临,全班喜孜孜鱼贯而出,直奔影院。当晚所放电影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全班同学个个看得尽兴而归。

翌日一早集会,可谓“东窗事发”。当别的班级一一退场,学校领导责令我班单独留下——为查清昨晚全班擅自离校外出看电影之谋主。看来让我们外出看电影,许师并未征得学校领导首肯,许师这回可为我们越雷池了。学校领导盘问数遍,全班同学三缄其口,谁都不愿因自己而为难许师。后来还是许师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责任。全班同学为之捏汗许久。留意数日,发现许师竟平安无事,全班同学方才吁出一口气。时隔几年,当我在大学里读到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名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时,才明白,许师那晚“冒险”让我们外出观赏的原来就是根据这一名著改编的电影!我终于理解了许师那晚的良苦用心……

光阴似箭,当我亦已在教坛摸爬滚打了二十六载,每次想起那晚情景,尽管我也隐隐觉得按教学常规言,许师那晚的决定稍嫌“出格”,但内心深处更多涌动的却是感激和钦敬。

记:您的写作有什么特色和风格?
因为从小就接触古典文学作品较多,高中语文老师许老师对中国古典文化又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他自己亲自用铁笔、蜡纸刻写,然后油印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的《论语》名句讲义等我一直视为珍宝,所以直接影响我以后的阅读写作兴趣选择。现在我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口味就肇始于年少时的发蒙读物。现在,我总喜欢称自己是一位“骸骨的迷恋者”,实际上也不无对自己年轻时练下一点“国学”功底的小小自喜。参加东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以后,诗友们夸我写古典诗词上路快,势头猛,我想这与我多年来重视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大有关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语言感觉好了,写起来自然也就不费力一些。

许岳忠老师让我第一次知道,读了之后,还要做读书笔记。许老师不但将自己的藏书

大量地借给学生读,而且还慷慨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借给学生观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许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疯狂地迷恋上了读书摘记。无论到哪里,兜里都揣着一支笔、一个小本本(有了手机后,改为手机备忘录记录)。看到或听到好的词句,马上掏笔记下来,这种行为成了我的“积习”。郑板桥说: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咬定”两字用得真好,现在我读的书与博学之士比并不算多,但我喜欢“咬定”,喜欢精读细嚼。在“精读”和“泛览”上,我更倾向于前者。慢工出细活,倒是真的读到一点是一点。
尽管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创作,我都尝试过,但我发现自己编故事能力不强,而对咬文嚼字有较大的爱好,所以我在散文,尤其是诗歌创作上花时较多,用力较勤。在外界发表的也多以散文,尤其是诗歌为主。由于年轻时深受秦牧、刘白羽、杨朔三大散文家的影响,新诗方面读得多的是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徐志摩、艾青以及后来的朦胧诗派诗歌,所以我的散文、诗歌写作还是偏于传统一路,与时下的“新新人类”的写法有较大差距。在东阳作协新诗盟要我写的个人诗观中,我写的一段话,虽则“老土”,但却是我的真实文学心声:
有钱没钱,都可爱诗;美丑妍媸,皆可写诗。风向不定,阴晴雨雪,这是自然的气机生理。诗何必定于一尊,娱情抒怀叙事写景,各取所好,尽情挥写。心诚则灵,从不同的路出发,皆可抵达诗之圣境。
诗需别才,文需巧思。大概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缘故吧,思想上受“文以载道”传统观念影响深,总认为文学的功用在于有益于世道人心,而不应沦为哗众取宠,甚至诲淫诲盗的东西;长期教授学生字词句,语修逻,文学语言表达上难免求稳求妥,而不免流于四平八稳。
记: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打算和规划?
陈:规划谈不上。毕竟是奔六之人了,早过了知命之年,对自己有几斤几两也已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还是将写作作为业余的一种爱好,与东阳作协新诗盟、东阳诗词楹联学会的一帮志同道合的诗友互相砥砺,多出作品。等退休后多余睱,多走走看看,多动动笔。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像农民,勤耕耘,说不定会来一场好收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