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写作之“言之有物”
(2019-06-16 19:18:24)
标签:
教育 |
一、观点鲜明,切忌模糊虚飘
考场论述文,最受欢迎的是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文章。文章开头要精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要用一两句简明扼要的话把观点亮出来,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毛泽东同志是政论名家,他的政论文写作艺术很值得广大考生学习揣摩。比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开头是这样的:
二、内容翔实,消除空泛议论
言之有据,持之有故,论证有力,才能使立论坚实强劲,给人以雄辩的力量。一些恰到好处的引证,几个典型生动的事例,往往能对观点起到很好的保驾护航作用。考生如果平时疏于积累,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储备,那么在写作当中,就很容易掉入苍白无力、说理空洞的陷阱。
先看一个作文题目: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穿越大海,需要不断地劈波斩浪,也需要在港湾里自由地休憩;有
人说,人生就像是攀越高山,需要不断地向上前进,也需要偶尔在绿荫下停留。在这些人的眼里,生活需要不断地前行,也需要不时地停下,有走有停,停停走走,才是生命最美的节奏。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自我经历或感受,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紧扣上述材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位考生的作文片断:
捧一轮流觞月,流一缕思古情。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清风摇曳的夜空之时,我总会驾
一叶扁舟,在深远历史的河流上探寻。
行走在清澈的小溪上,水静静地淌过。千百年来,磐石高岩不曾让你止步,峭壁悬崖不曾让你退却水啊,你努力地在行走,在前行,以一种看似平和温柔却坚强有力的方式翻越苦难坎坷。你难道没有想过停歇?水笑了,激起哗哗的水声,以她特有的温柔告诉我,走,是自己生命的节奏,是实现生命目标的唯一方式。我们美丽的故乡大海在召唤,就算粉身碎骨,也会选择奋力抗争,不悔地承受。就算上天入地,在痛苦的命运里跌碎,也仍旧是明亮的碎片,是闪亮的珍珠!借风的力量,随雨的步履,我们前行,在前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伟大的先辈们,不正是这样吗?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小步前进,他们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上述引文,语言不可谓不优美,但却华而不实,内容上显得空洞浮泛。第一自然段貌似诗情画意,却言不及义,犯了论述文之大忌。作文材料中一再出现的“人生”一词,应该是写作探究的重点。但这位考生却视而不见,文章第二段花了大量篇幅去描摹山山水水,“我们伟大的先辈”空泛模糊,如果能举几个有名有姓的伟大先辈,来说明为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内容就充实多了。
运用确切的量化的数据,也是提升文章内容充实性的一种好办法。对比的数据,可使论证更有力。举个例子:简单描述“公司利润下降”过于笼统模糊,换成精确描述“公司利润下降了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20%”,揭示问题的效果就要好得多。
三、概括凝练,戒绝东拉西扯
在一段话的开头,写上一句提纲挈领的中心句,或在例证分析结束后,作一点小结,便于阅读者清晰把握你的思想观点。如果能够把思想观点提炼为警句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整篇文章,“金句”迭出,那更是上上之选。
美国学者加兰登·罗伊尔《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提到的写作手法对广大考生很有启示意义:
第一步,搭建写作结构。开门见山,先写总结,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按照内容的重要性来排序,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放后,最不重要的在最后。再运用细节作为支撑,做到高效地传递信息。
如果反过来“自下而上”传达信息是什么效果呢?举个例子,我刚成为入职菜鸟时,常接到电话让我去某某办公室一趟,去了才安排是作记录或是拿纸杯,只得再折返取东西。这样的操作令我很抓狂——为什么不在电话里直接说重点啊?手里工作很多啊喂!而在讲求高效输出的今天,各大公众号争取着最大阅读量,文章开头采用“先来猜秘密”手法,将会失去大部分读者。
如果考生能够按照加兰登·罗伊尔提供的“自上而下”法来构思写作论述文,开门见山,主次分明,细节支撑,是可以有效走出言之无物的写作误区的。
一、例证翔实
所谓“翔实”,就是详细而准确。马未都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例,很
好地论证了“有舍才有得”的观点。他说:
1975年年底,我调到航天工业部,在一个工厂当工人。第一次发奖金时,为了打破大锅饭,上面要求把奖金分为三等:一等8元,二等7元,三等6元。就因为这一元钱的差别,车间竟停工讨论。记得当时会议室内,一片烟雾缭绕,气氛十分沉闷,与会者大多心事重重,有的在翻看着不知哪个年月的报纸,有的则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劣质香烟。主持会议的车间主任几次招呼大家发言,就是没有人愿意打头炮。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场马拉松似的会议,我就对主任说:“我只要三等奖,但得让我退席行吗?”于是,在众人的惊愕声中,我高高兴兴地去图书馆看了一天书。用一块钱买来了一天的快乐,你们说,是不是很值得?——有舍才有得。
二、细节典型
1982年她硕士论文答辩时,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先生是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之一。葛晓音无意中看到傅先生拿的论文打印稿上,竟写有大段大段的批语,于是在答辩后,她就带上自己手上的论文,请求傅先生:“我想用这本换您写有批语的那本,以便学习。”“没问题。不过你得稍等片刻!”说罢,傅先生就找来一个橡皮擦,戴上眼镜后,一脸认真地边看边擦。待葛晓音拿到打印稿,发现傅先生擦掉的是两处铅笔写下的批语;仔细辨认,依稀有“囫囵吞枣”“言过其实”几个字。傅先生这样做,肯定是不想让自己有心理负担;想到这里,葛晓音感佩不已。
愿将写有批语的论文与答辩者交换,已足以显现傅先生对后辈的友善和厚爱。可在交换前,他还能想到批语中有“不当”的辞,且找来橡皮,认真擦拭;这一细节透露出来的良善之心、仁爱之意,自然昭示出傅先生“真正的教养”。
三、画面生动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
前一篇:纯白中的形形色色
后一篇:论述文写作之言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