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注释和课后探究讨论题质疑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湘夫人》一诗(以下简称“人教版《湘夫人》”),其注释和探究讨论题中的一些观点颇有可值商榷之处。下面分类论之:
⒈语音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中的“遗”是该读作“wèi”还是读作“yí”?人教版《湘夫人》注为:[遗(wèi)]赠送。若按此注,则上引两句诗句翻译出来就是:把我的衣袖扔到江中,把我的汗衫送到澧水之滨。这倒底要表达湘君的什么感情?让人难以索解。袁梅所著的《屈原赋校译》(齐鲁出版社)和董楚平、俞志慧合著的《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都将“遗”解释为“捐弃,丢弃”,从句法结构看,“捐”与“遗”互文见义;从情理上说,也比人教版的注解说得通。《九歌》中《湘夫人》的前一篇是《湘君》,《湘君》的最后一段中有“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这样的诗句,翻译出来就是“把(湘君赠送给我的)玉玦扔进江中,把(湘君赠送给我的)玉佩丢到澧水里”,反映的是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的懊恼心情。同理,作为《湘君》姊妹篇的《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则反映的是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懊恼之情。情人之间因误会懊恼而遗弃情人所赠之物,是情人间常有之事。据此,“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中的“遗”读作“yí”,与上文的“捐”同义,作“捐弃,丢弃”讲,才合情理。
⒉释义
人教版《湘夫人》除了对“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中“遗”字的音义注释有问题之外,将其中的“袂”字释为“衣袖”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将“袂”释为“衣袖”,那么“捐余袂兮江中”的意思就是“将我的衣袖扔到江中”。“将衣袖扔到江中”,这话听着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董楚平、俞志慧合著的《楚辞直解》认为此句中的“袂”字实为“祑”(zhì)字之误。“祑”是古代妇女所佩的小囊。“捐余袂兮江中”意即“湘君因久候湘夫人不至而生气地将湘夫人所赠的佩囊扔到江中”,这样的解说更符合情理,值得采用。袁梅《屈原赋译注》则将“捐余袂兮江中”的“袂”释为“褹”(yì),指有里有絮的短袄,比起“衣袖”的解释于整句句意也更为可通。
⒊结构
《湘夫人》的结构形式是湘君唱给湘夫人的独唱曲,还是湘君与湘夫人的对唱曲?人教版2006年11月版和2008年3月版《湘夫人》注释都认为《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其课后探究讨论题“诵读提示”的第1和第3点分别有如下说法:
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注意把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幽怨、哀婉的情感基调。
显然,人教版2006年11月版和2008年3月版《湘夫人》的注释和探究讨论题中持的都是《湘夫人》属男女对唱曲的观点。
这个观点很值得怀疑。如果是男女对唱,那么整首诗中,男女对唱的成分应基本相当,而按照人教版《湘夫人》课后探究讨论题的说法去审读整首诗,我们会发现,所谓湘夫人的唱词只是那么寥寥几句,剩下来的全都是湘君的唱词。男女主人公的唱词比例如此严重失调,是不符合男女对唱情歌的体裁特征的。因此人教版2006年11月版和2008年3月版《湘夫人》课后探究讨论题的说法值得怀疑。有鉴于此,2014年5月版人教版《湘夫人》注解中已作了改动,改为“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之词(一说为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袁梅《屈原赋译注》和董楚平、俞志慧合著的《楚辞直解》都认为《湘夫人》一诗乃男神湘君独唱曲,而《九歌》中排在《湘夫人》前面的《湘君》一诗则是女神湘夫人的独唱曲。作为姊妹篇的《湘君》《湘夫人》,《湘君》一篇,是湘水女神(湘夫人)对男神(湘君)的思慕之词;《湘夫人》一篇,是湘水男神(湘君)对女神(湘夫人)的思慕之词。对《湘夫人》中最容易误会为湘夫人所唱的“思公子兮未敢言”这一句,以上三本书都认为句中的“公子”与全诗第一段的“帝子”同义。(这一点人教版《湘夫人》倒是与以上三书观点无异)袁著与董、俞合著解说尤详。袁梅《屈原赋译注》注“公子”:犹言“帝子”,此指湘夫人,古人有时亦称女子为“子”或“公子”。董楚平、俞志慧《楚辞直解》)注“公子”:古代称贵族为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如此解说,有理有据,值得信服。
至于“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等句。 2006年11月版和2008年3月版《湘夫人》探究讨论题第五大题中有如下说法:
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湘君所唱“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湘夫人所唱“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他们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
朱东润、袁梅、董楚平、俞志慧四位都认为“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等句是湘君所唱,诗中湘君以所处失常的自然现象来比喻求非所得,心愿难以实现。如此解说,使诗中湘君独自相思、急切盼望、热烈寻求、低回惆怅的感情流变自然连贯,避免了诗歌横生枝节、突兀散漫的不足。正是因为吸收了这些研究成果,2014年5月版人教版《湘夫人》探究讨论题第五题将“如湘君所唱‘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夫人所唱‘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他们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改为“如‘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删除了“湘君所唱”“湘夫人所唱”等词语,将“他们”改为“此诗”。这样的修改才是合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