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烟霜回缘鬓,十年兵甲误苍生”对联中哪个字错了?

(2012-12-14 14:50: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杏坛求思

             “万里霜烟回鬓,十年兵甲误苍生”对联中哪个字错了?

周末结束,学生回校,高二(12)班的班长J拿了本小册子来向我询问万里霜烟回缘鬓,十年兵甲误苍生这副对联该如何理解。我拿过小册子一看,是金庸的《碧血剑》。我向来喜欢金庸,大概受老师影响,J利用周末也在专攻金庸了。
 
万里霜烟回缘鬓,十年兵甲误苍生在《碧血剑》一书的结尾处。 回缘鬓误苍生令人费解。我思索片刻,突然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一语,当即断定,联中绿之误。       
  
绿在古代与青丝一样,有乌黑之意。《声律启蒙》一书中就有鬓皤(皤:花白)对眉绿(绿:乌黑)之说。于是我明确地告诉J,书中这副对联印刷有误,里面有一个字印错了。然后我启发J回想《阿房宫赋》中写到宫女之多的片断,再结合对联的对仗知识,思考一下万里霜烟回缘鬓,十年兵甲误苍生这副对联中到底哪个字印错了。J回忆思索了一会儿,随即弱弱地说了声:
  
可能是字错了吧?
  
我再问:你说字错,请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J
说道:因为缘鬓这个词语很令人费解。
  
有道理。我笑着点点头。
  
那么字该换为哪个字呢?
   J
一时回答不上来。
   
我又问:“‘字跟哪一个字很相像啊?
    J
马上回答道:“‘绿字啊。
   
我肯定道:“那咱们把‘缘鬓”改为“绿鬓”试试?”
   
“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J念念有词地读了几遍。
   
但我看到J的眼神中分明还是充满疑问。他一定在想,怎么会有绿鬓这样的词语呢?我请J背诵《阿房宫赋》中含有绿字的语句。J背出了绿云扰扰之句。
我紧接着问道:“‘绿云扰扰绿是什么意思?
    J
马上答出乌黑的意思。
  
那么你应该知道绿鬓绿的意思了吧。我笑着对J说。
  
噢,明白了,是乌黑的意思。
   
古代诗文中,“绿鬓”一词使用频率颇高。“绿鬓”指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常用以形容年轻美貌。如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唐·崔颢《虞姬篇》虞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 唐·乔知之 《从军行》:况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宋·欧阳修《采桑子》词: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黄尘行客,翻为坠井之魂;绿鬓新人,竟作离乡之妇。 清·黄遵宪《人境庐杂诗》之三:亦有终焉志,其如绿鬓何?
   
第二天,我打印了一份有关古诗文中带有“绿鬓”一词例句的资料送给JJ说:“老师,我想了很久,还是看不懂金庸的这副对联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又给J作了详尽解答:
  
“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一联出自金庸的老祖宗清朝查慎行的《黔阳元日喜晴》“曙色晴光一片明,乱峰衔雪照孤城。未吹北笛梅先落,才及东风柳便轻。万里烟霜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眼前可少丰年兆,野老多时望太平。”
万里烟霜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一联有的地方解释为:经历过战乱之后的沧桑大地,披上了新绿,重新焕发生机,数以十年的战乱祸害了苍生。联系全书内容,以上解释十分牵强。正确的解释是:万里烟霜,指很多很多的人世风尘沧桑。回,萦绕。绿鬓,代年轻的袁承志。“万里烟霜回绿鬓”应理解为“年轻的袁承志已经经受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坎坷”,“十年兵甲误苍生”可理解为“数以十年的战乱祸害了广大百姓”。“绿”对“苍”,颜色名词对颜色名词,十分工整。正因为“年轻的袁承志已经经受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坎坷,数以十年的战乱祸害了广大百姓”,所以袁承志对自己的旧邦中国十分厌倦,最后远征异域,到海外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听完以上解释,J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附:《碧血剑》结尾部分
  
这日张朝唐和他谈起渤泥国民风淳朴安静太平,说道:中原大乱,公子心绪不佳,何不到渤泥国去散散心?袁承志心想寄人篱下也无意趣。忽然想起那西洋军官所赠的一张海岛图,于是取了出来,询问此是何地。张朝唐道:那是在渤泥国左近的一座大岛屿,眼下为红毛国海盗盘踞骚扰海客。
  
袁承志一听之下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说道:咱们就去将红毛海盗驱走,到这海岛上去做化外之民罢。当下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召集孙仲寿等山宗旧人、孟伯飞父子、罗立如、焦宛儿、程青竹、沙天广、胡桂南、铁罗汉等豪杰,得了张朝唐、杨鹏举等人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正是:
万里霜烟回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

我所见《碧血剑》的不同结局 (转载自“鲈鱼脍”博客)
先看常见的三版(旧版、修订版、新修版)结尾:  
  
且说承志和红娘子、青青、何惕守等赶去相救李岩,但迟了一步,李岩已被闯王所杀。承志大哭了一场,找到李岩的尸骨葬了。一日到墓上扫祭,忽见一位中年书生,白衣白冠,在野外北望而哭,承志见了奇怪,问起姓名,原来就是十余年前在老鸦山会见过的侯朝宗,这时须发苍然,已非旧时容颜。两人同住旅舍,饮得酩酊大醉,侯朝宗提笔赋诗一首,赠给承志,飘然而去,诗云:“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每年寒食哭天涯。”
  
承志反复吟咏,更是意兴萧索,这日捡点行装,忽然捡到那位西洋军官所赠那张海岛之图,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招集祖仲寿、孟伯飞父子、宛儿夫妇、沙天广、胡桂南等七省豪杰,又得七十二岛岛主郑起云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正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以上所引,是旧版的结尾。事件概括起来大致有:
1
、李岩被闯王所杀,红娘子结局不详;
2
、偶遇侯朝宗;
3
、借助西洋军官的地图,袁承志自己主观意愿“神游海外”;
4
、得七十二岛岛主郑起云之助;
5
、远征异域,海外的地址不详;
6
、一句有所改动的诗僧贯休的诗结尾,原句“十四州”改为“四十州”。
   
再看修订版结尾:
   
红娘子和袁承志吃了一惊,忙去相扶,却见李岩已然气绝。原来他左手暗藏匕首,已一刀刺在自己心窝之中。
   
红娘子笑道:“好,好!”拔出腰刀,自刎而死。
   
袁承志近在身旁,若要阻拦,原可救得,只是他悲痛交集,一时自己也想一死了之,竟无相救之意。霎时之间,耳边似乎响起了当日在北京城中与李岩一同听到的那老盲人的歌声:“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众将见主帅夫妇齐死,营中登时大乱,须臾之间,数万官兵散得干干净净。
   
袁承志心中悲痛,意兴萧索。这日张朝唐和他谈起浡泥国民风淳朴,安静太平,说道:“中原大乱,公子心绪不佳,何不到浡泥国去散散心?”袁承志心想寄人篱下,也无意趣,忽然想起那西洋军官所赠的一张海岛图,于是取了出来,询问此是何地。张朝唐道:“那是在浡泥国左近的一座大岛屿,眼下为红毛国海盗盘踞,骚扰海客。”
   
袁承志一听之下,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说道:“咱们就去将红毛海盗驱走,到这海岛上去做化外之民罢。”当下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召集孙仲寿等“山宗”旧人、孟伯飞父子、罗立如、焦宛儿、程青竹、沙天广、胡桂南、铁罗汉等豪杰,得了张朝唐、杨鹏举等人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正是:     万里霜烟回绿鬓
十年兵甲误苍生
   
修订版结尾,与旧版已有大不同:
1
、李岩是自杀,红娘子也自杀了;
2
、张朝唐是跟在袁承志身边的;
3
、借助西洋军官的地图,更是张朝唐的建议;
4
、得了张朝唐、杨鹏举等人之助;
5
、远征异域,实指浡泥国左近,红毛国海盗盘踞的一座大岛屿;
6
、改为查慎行《黔阳元日喜晴》的一句诗结尾。
   
还有新修订版结尾:
  
他傍徨无计,意兴萧索。想起张朝唐曾说起渤泥国民风淳朴,安静太平,说道:“中原大乱,公子心绪不佳,何不到渤泥国去散散心?”袁承志心想就算上山落草,此后数十年中,终究不能忘了阿九,年年月月的三心两意,总有一天会管不住自己,突然间远走藏边去寻阿九,未免不可收拾;但若远在海外,从此不归,既远离了国难家仇,亦免得负人不义,终生良心不安,但事不两全,不负青青,却不免辜负阿九。只不过寄人篱下,也无意趣,何况国破家亡之余,避难海外,懦怯偷生,实非男子汉大丈夫行径,也对不起成千成万与自己出生入死、间关百战的战友袍泽,但算来算去,在守着“不降鞑子,不投朝廷,不跟闯王,不害良民” 十六字,除了远在异国,委实走投无路;忽然想起那西洋军官所赠的一张海岛图,于是取了出来,询问此是何地。洪胜海道:“那是在渤泥国左近的一座大岛屿,眼下为红毛国海盗盘踞,骚扰海客。” 
   
袁承志一听之下,神游海外,壮志顿兴,拍案长啸,说道:“咱们就去将红毛海盗驱走,到这海岛上去做化外之民罢。” 
   
于是命众海船开向南岸大清河口,在铁门关海外停泊等候,他创伤痊愈,便回上华山,告别师父,禀明掌门大师兄要到海外暂居中,待局势有变,再来献身报国。沙天广,程青竹,崔秋山等豪杰不愿去国远离,便分别觅地占山落草,各人宣誓遵守“不降鞑子,不投朝廷,不跟闯王,不害良民”的十六字诀,与承志等挥泪而别。 
   
袁承志遥望藏边,心悬阿九,无可奈何下,呼得率同青青,何惕守,罗立如,焦宛儿,安小慧,安大娘,崔希敏等人,及孟伯飞父子、胡桂南、铁罗汉等豪杰,以及愿意随他出海冒险的崇字营从众,上船扬帆出海,得了洪胜海的渤海派众海盗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正是: 
万里霜烟回绿鬓 
十年兵甲误苍生
   
新修版结尾增添许多文字,大体故事细节没改,主要改动有:
1
、这次远征异域,主要是得了洪胜海的渤海派众海盗之助;
2
、沙天广,程青竹,崔秋山等豪杰不愿去国远离,便分别觅地占山落草,没有去海外;
3
、到海外去,修改成了袁承志实属无奈之举。异域地点不变,与修订版相同,也是浡泥国左近,红毛国海盗盘踞的一座大岛屿。
   
这三个钦定版本的结局,是一次比一次要好,更合理一些。金庸在修订版后记中说过,“《碧血剑》曾作了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新修版在修订版基础上,又“修改了79处”。金庸在新修版后记中,写道“《碧血剑》以前曾作为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这一次修订,改动及增删的地方仍很多。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初版与目前的三版,简直面目全非。”
   
从金庸的自述中,我觉得,不好好地读一读《碧血剑》,实在愧对金大侠。
   
再来看两种杂版结尾情况:
  
且说承志和红娘子、青青、何惕守等赶去相救李岩,但迟了一步,李岩已被云亭所杀。承志大哭了一场,找到李岩的尸骨葬了。一日到墓上扫祭,忽见一位中年书生,白衣白冠,在野外北望而哭,承志见了奇怪,问起姓名,原来就是十余年前在老鸦山会见过的侯朝宗,这时须发苍然,已非旧时容颜。两人同住旅舍,饮得酩酊大醉,侯朝宗提笔赋诗一首,赠给承志,飘然而去,诗云:“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每年寒食哭天涯。”
   
承志反复吟咏,更是意兴萧索,这日捡点行装,忽然捡到那位西洋军官所赠那张海岛之图,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招集祖仲寿、孟伯飞父子、宛儿夫妇、沙天广、胡桂南等七省豪杰,又得七十二岛岛主郑起云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正是:功名利禄如浮云,一朝转眼皆是空。若能知足且常乐,海上闲居赛仙神。

这个版本是我见到的大陆最早的版本,常说的“小册子版本”,全八册,书名《铁剑金蛇》,署名是柳残阳。这个版本是翻版自万盛版的,万盛版本即是这个书名和署名。万盛版也不是自创,我觉得它是翻版台湾的另外一版冒名司马岚的《玉箫银剑》,这两部书相同。这个版本算是流通很广,内地有一版叫《武林奇冤》,署名改成梁羽生,19864月海宾出版社出版,与之也是同书异名。这四种版本,除却书名和署名不同之外,此部书与旧版相比,只有两处不同:
1
、李自成改名为“向云亭”,其他人物均未改名;
2
、结尾诗句改变。这四句没有查到出自何人之手。
  
由此可见,此书称之为旧版,应无不可。许多人都读过《台湾金庸小说版本考》一文,但可能其文介绍的实体书未曾读过,其实,以我之见,此君所列的“偷天换日”的方法,前三种都可以称为旧版,与真正的旧版的差别,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比如这部《玉箫银剑》,通篇只改了一个人名,且非主角,只改了最后一句诗,其他文句、主角、配角通篇未动,不说是旧版实在委屈。严格来说,只有《至尊刀》才是名副其实的“旧版改编”。(参见《台湾金庸小说版本考》)

且说承志和(红娘子、)青青、何惕守等赶去(相救李岩,但迟了一步,李岩已被闯王所杀。承志大哭了一场,找到李岩的尸骨葬了。)救了红娘子全家之后,一日(到墓上扫祭)在路上,忽见一位中年书生白衣白冠,在野外北望而哭。
   
承志见了奇怪,问起姓名,原来就是十(余)年前在老鸦山会见过的侯朝宗,这时须发苍然,已非旧时容(颜)。
   
两人同(住)往旅舍,饮得酩酊大醉,侯朝宗提笔赋诗一首,赠给承志,飘然而去,诗云:“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每年寒食哭天涯。”
   
承志反复吟咏,(更是意兴萧索,这日捡点行装,忽然捡到那位西洋军官所赠那张海岛之图,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率领青青、何惕守、哑巴、崔希敏等人,再招集祖仲寿、孟伯飞父子、宛儿夫妇、沙天广、胡桂南等(七省豪杰,又得七十二岛岛主郑起云之助,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人,远赴台湾投效郑成功将军去了。—— 全书完 ——
   
这个版本的结局算是与其它有更大的不同,虽然不脱离旧版窠臼,但结尾小处细节大有改变,从文中可以看出:
1
、红娘子没有死,全家被救,里面应该包括了李岩。一个人的生或死,差别是很大吧,呵呵!尽管其后下落不详。
2
、既然李岩等没死,自然没有墓上祭扫情节,与侯朝宗相遇就不是“墓上”,而是“路上”。3、他版袁承志看侯朝宗留诗,都是“意兴萧索”,独此处“壮志顿兴”,看来,袁承志对于诗词的理解水平与众不同,悲伤的主调居然看出豪兴来,英雄也!
4
、虽无他人相助,袁承志率众人竟然“远赴台湾投效郑成功将军去了”,不知此种想法,金庸是否有过。如无,金大侠失察;如有,不知陈近南、冯锡范等众如何在《鹿鼎记》中该如何表现?
(
注:引文内括号里字为原书所无,为了对照方便而按旧版增添。)
这个版本是忠烈侠义名著,署名翟迅编写的《碧血染黄沙》,封面是秋瑾在沁芳亭舞剑。
   
据我所见,还有一种署名镛公的《箫声剑影》版本,书不在手,具体情况待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