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道难》《琵琶行》赏析

(2011-04-26 14:20:42)
标签:

杂谈

 

彩笔舞当空,山水焕奇丽
——李白《蜀道难》导读

【课文点击】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是他袭用《蜀道难》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仕途坎坷的象征寄慨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从诗的开篇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大段,侧重于写“蜀道之奇”。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大段,侧重于写“蜀道之高”。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诗的结尾为第三大段,侧重于写“蜀道之险”。
    在第一大段中,诗人用蜀地表强烈感叹的三个方言词开篇,接着又用“危”和“高”作同义反复,然后推出主旋律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极言蜀道之难的同时,为全诗奠定了雄奇豪放的基调。接着引入“蚕丛”“鱼凫”的开国传奇和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待了蜀道形成的神奇经过。奇特的故事,渲染出独具魅力的蜀地山水奇景。

在第二大段中,诗人运用了“六龙回日”“冲波逆折”“尚”“愁”“何盘盘”“萦岩峦”“仰胁息”“坐长叹”“畏途巉岩”“啼夜月”“愁空山”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刻画出蜀道的高不可攀。此段中,映衬手法的运用出神入化。以水之急衬山之高,以“黄鹤”“猿猱”逾越的艰难衬旅人攀援之艰险,以悲鸟之悲号紧随,衬行旅之人的稀少和忧惧,从而淋漓尽致地写出蜀道之高。

第三大段紧扣一“险”字,既写山水形胜之险,亦写人祸之烈。以“狼”“豺”“猛虎”“长蛇”作喻,写出歹人据险作乱的凶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脱胎于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可谓推陈出新,通俗而又精警。以歹人可资作乱之“险”,复又强化突出蜀道的“其险也如此”。而“险”又常常与“雄”“奇”伴生,蜀道之难,山水之奇,全在诗中。而诗人忧时警世之用意,亦暗含其中。

全诗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旋律句总共出现了三次,可谓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刻画出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在对蜀道之难的反复咏叹中,尽显巴山蜀水的雄奇壮丽,一展诗人的情怀寄寓。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难点解答】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忧杜说  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刺琼说  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小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

三、讽喻说  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等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四、咏蜀说  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五、劝谏说  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六、送别说  此说见复旦大学的《李白诗选》,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七、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此说见周丽洁的《李白》。

八、 歌颂说  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之难”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此说见王克俭《李白诗选》。另外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认为这首诗“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以上几种说法中,有的与史实不符,有的失之于牵强附会,相比较而言,“讽喻说”和“仕途说”更接近情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蜀道难》系李白成名之作,其特色主要在于艺术成就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资料链接】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唐代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蜀道难》一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称《蜀道难》:“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天涯沦落的奇特悲歌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课文点击】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饱含抒情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情景交融的开头,起笔不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子造语精警,悲恻动人。而全诗最足为人称道的是对于音乐形象的奇巧刻画和明暗双线别致布局的结构艺术。
    诗歌的第一段写主客分别在即,“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在这黯然销魂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诗人借“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惊奇逗留神态,侧面敷粉,让读者想见琵琶弹奏者不凡的技艺。
    如果说第一段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第二段便是既闻其声,又见其人了。而作者将琵琶女的上场和她的弹奏技艺写得如此婉转低回、摇曳多姿,非大手笔真难及此。第二段在描摹琵琶女的弹奏技艺时,作者多管齐下,驱遣众多精妙语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传达出琵琶女所营造的音乐艺术胜境。这里既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正面描写,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侧面渲染。更为精彩的是繁多富丽的比喻语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借生花妙笔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官去捕捉玄妙的音乐精灵。琵琶声或高或低,或疾或徐,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而读者追随作者的引领,仿佛上高山,入江河,进幽谷(甚而至于深入地府),时而穿雨林听飒飒急雨,时而入私室聆喁喁情话,时而临战阵闻金铁交鸣。读者在饱享音乐提供的听觉盛宴的同时,又饱尝了作者提供的视觉盛宴。
     作者巧用明暗双线结构来经纬全篇:一是叙事线索,即琵琶女的身世展开线;一是抒情线索,即作者的心理感受线。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的变化美。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琵琶女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诗人用诗歌语言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明暗双线结构写出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
【难点解答】
1.《琵琶行》一诗多处写到月,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别情如江上茫茫月色,浩渺无边。“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一曲终了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出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2.诗人刚遭贬官感到“恬然自安”,而听琵琶女弹奏、又听她诉说身世之后“始觉有迁谪意”,这是为什么?
诗人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他认为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朝廷,所以他能“安”;而当他聆听琵琶曲、又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很自然的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感到自己也像琵琶女一样,无论曾经的生活怎样的荣耀,有朝一日说被社会抛弃、遗忘,就被抛弃、遗忘,而且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于是被贬官后的孤寂、悲伤、失落之情涌上心头。此时此刻诗人感到如遇知音,所以很自然的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资料链接】
■浔阳楼楹联: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李贺)
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