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听公开课《相遇问题》有感
(2016-06-07 11:39:00)分类: 课题研究 |
教学随笔——听公开课《相遇问题》有感
主持人:过美莲
《相遇问题》最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詹老师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在教学导入时,詹老师先创设了“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猜猜看: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模拟演示中体会“相遇”的特点
“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时间相同”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詹老师让学生上台表演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相遇地点。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怎样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体会“形”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关系
《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本节课中,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凸显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例题教学时,教师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在反馈时,抓住学生作品强调“图”和“式”的联系,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四、多种情境举三反一,沟通联系,建立“ax+bx=c”的模型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在解决“铺路问题”、“打字问题”后,与前面的“行程问题”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这一系列问题内在的等量关系都一致,甚至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ax+bx=c来表示,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沟通这些题目之间的联系,感悟了数学模型思想。
本节课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很科学、合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达到了,但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培养,通过观察,上课积极倾听,敢于善于举手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而且教师要求学生动笔画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时,有些孩子还没带画图工具,只用笔在课堂练习本上随意画。这些都是学生是否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表现之一。可见今后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鼓励支持培养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上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