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跷跷板--轻重》公开课

(2015-10-19 16:13:36)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http://s7/mw690/003kx5Z2gy6WkhNzCxE96&690

http://s12/mw690/003kx5Z2gy6WkhOpY8z3b&690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执教教师】:武夷山百花小学  王丽梅

【指导教师】:武夷山百花小学  陈爱娥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课标》还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另外,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3、初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情景挂图;轻重大小相当的苹果和梨各一只(梨稍小、稍重); 天平一架;大球与小球各一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刚才的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跷跷板你们玩过吗?谁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玩的?(板书课题:跷跷板)                    

 

师:星期天,动物乐园里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出示课件)

二、仔细观察,说一说

1、画面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狮子和老虎谁轻谁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虎和豹子呢?

3、它们三个谁最重?谁最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轻重。(板书课题:轻重的比较)

三、动手操作,掂一掂

师:我们比较两个物体谁轻谁重,一般会用什么方法?

1、出示两个同样的罐子,猜一猜,哪个轻,哪个重?

2、掂一掂自己身边的物品,比一比哪个轻,哪个重把自己的感受所给周围的同学听。活动时要注意不影响别人。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可以用手掂一掂我们可以感受物体的轻重

四、引导发现,称一称

 教师出示大小轻重相当的苹果和梨各一只

1、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想一想:想什么办法判断苹果和梨究竟谁轻谁重?

3、教师用天平进行反馈验证。

总结: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方法,学习数学就要这样积极思考。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就是“秤”。这是一架天平,(出示天平),我们来看看梨和苹果究竟谁轻谁重(教师操作)。

6、机灵狗的问题,一个大球与一个小球哪个重?

五、巩固提高,会应用

教材P23练习12

六、反思回顾,谈收获

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

 

课前学生听歌曲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怎么玩的。

 

学生观察画面

 

活动一:

看一看、说一说

活动二:掂一掂、比一比

学生掂一掂,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把作业本书托在一只手上,数学书托在另一只手上,同时掂一掂、比一比,作业本和数学书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2、把数学书托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上的作业本换成笔盒。再掂一掂、比一比,数学书和笔盒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比谁轻、谁比

学生独立完成

 

在此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跷跷板的,谁轻谁重,是怎么看出来的,同时初步感受天平原理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体验由于比较标准的变化,谁轻谁重具有相对性。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注意要求学生说清楚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注重教学习惯的培养

因为两个水果的大小轻重相差不大,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也可能是“苹果比梨重”这三种情况,由此产生矛盾。

体会借助工具比较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体会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 跷跷板 ——轻重

【教学反思】:

    1.课标解读:初步让学生感知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3. 学情认识: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5、教学习惯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习惯,保持课堂有序,养成数学课堂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