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眼睛表达

标签:
对话人际关系眼神交流 |
分类: 生活 |
对话,不仅是指“语言的投接球”。动作、手势、表情中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数字也能传递信息。其中,视线,也就是眼睛尤为重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的确,眼睛不仅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还拥有传递人格魅力的力量,通过眼睛可以告诉人们“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例如,嘴上说着“我明白”,但内心排斥的话,眼神中会流露出“真讨厌,我不想明白”这样的拒绝之意。敏感的人,能从眼神中读出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相反,在真心“明白”的情况下,加上眼部的表情,能够展现出更多的共鸣与配合。
观看棒球及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时,我们会看到选手们通过“眼神交流”进行沟通的样子。睁大眼睛,将视线投向对方,让眼睛成为一种“交流工具”。
若用声音来指挥各种作战方式,会让对方球队听到作战意图。而且,声音也可能被观众的欢呼声淹没,导致意思无法传达。所以,他们不会出声,而是通过眼睛的力量来传达心中所想。
因此,眼睛拥有和语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传达力量。
若能活用眼睛的力量,即使语言表达不流畅,也能通过眼神来弥补,让你正确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笔者正在实践的“用眼说话”的技巧。无论哪种都能简单做到,请大家务必能够利用起来。
对方正在说话时,若能睁大眼睛看着,就能传递出“啊?”、“哎?”等兴趣盎然的样子。
此外,当自己说到需要特别进行强调的地方时,若能睁大眼睛,也能向对方传递“此处非常重要”这样的信息。
例如,当朋友们一起聊天时,某人说:“我中了彩票,好开心啊。”,因为没有提到中奖金额的大小,自然有人会问“真的吗?”、“中了多少啊?”。
而对彩票不感兴趣,觉得“自己主动说中了彩票,估计金额不会高”的人,也可能不会有什么反应。
对说话者而言,没有反应是最可怕的情况。因为说话者是为了得到关注、激发兴趣才选择这样的话题,如果没有任何反应,会觉得很扫兴。
明明周围的人都在问“真的吗?”、“中了多少啊?”,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反应。如果觉得自己“反应慢了半拍”,就该让眼睛出场啦。试着睁大眼睛看着对方吧。
只是这样,就能向对方传达“唉?”、“真的吗?”、“太吃惊啦!”、“好厉害啊”这样的信息。
自己说话的时候,如果想传递“此处用简单的表达方式简短地表述非常重要”,可以在说到“用简单的表达方式简短地表述”这一部分时,睁大眼睛。这样的话,能够起到着重强调的作用。
与人面对面的时候,有时会很难启齿。怯场、怕生、不善言辞的人更容易说话结结巴巴。
在与关系较亲密的人交谈,碰到“想说却不能说”、“但,不说又会感到后悔”内心纠结矛盾的情况时,我会使用“眼睛往上看”的方法。
例如,这样的情况。
“臼井女士,你是相信我的吧。所以,会帮助我吧……”
如果收到这样的请求,你会如何应对呢?内心应该不会平静吧。
我会产生一些疑惑。“相信这种话难道是由自己说的吗?”、“帮助是什么意思呢?”、“是智慧、知识、助威、援助……还是金钱方面的呢?”
但是,如果将内心的疑惑如实说出,可能显得不够圆滑。如果马上摇头拒绝,将其发言全部否定,可能也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打击吧。
这个时候,若能用眼睛往上看一下,就能表达“虽然心中有疑问,但是我会听你把话说完”这种微妙的意思,而且不用担心会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从我的经验来看,80%的情况下,对方能够察觉你心中的想法。之后就不会再说出让你产生疑惑的话。
下面介绍一下仅限女性可以使用的“眼睛往上看”的眼神。
如果对着男性时“眼睛往上看”也能表达一种好感,能够激发男性“想要保护”、“想要帮助”的本能。
例如,单独与某位男性在餐厅用餐时,若能不时地眼睛往上看着他,即使不出声也能传递心意。除非对方是十分迟钝的人,否则一定能够察觉你对他的好感。但是,不能乱用。
由于恋爱中的“喜欢”=love,与作为同事或朋友因尊敬而产生的“喜欢”=like很难辨别,如果经常眼睛往上看着对方,通常会认为是“爱慕”。因为眼睛往上看,包含着撒娇、委身的意思。
如果觉得向恋爱关系发展也不错,自然另当别论。但是,这种眼神交流也可能让第三者感到不快,因此,通过眼睛往上看传递爱意的眼神,还是在与男性一对一的时候使用吧。
对话过程中,当对方低头往下看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说了什么令人不愉快的话”而感到不安吧。
但是低头往下看也未必都是坏事。必须向对方传达难以开口说出的话时,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紧张。如果对方一瞬不瞬地盯着你,可能很难顺利把话说出口。
因此,如果感觉对方有些不安的样子,我会不经意地将视线移开。这样就能缓和紧张,让对方更容易吐露“有件事我想恳求你……”
等对方大致将话说完后,抬头对视,点点头。
如此可以向对方传达“我认真聆听了你的话”、“我已经理解了你的话”这样的信息。
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如何让对方更容易理解非常关键,不妨在镜子前反复练习一下。
本文由翰文网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也想在翰文网发表译作展示自我和建立个人口碑,请访问翰文网,加入翰文网译者大家庭。
“输出型”翻译学习的倡导者
分享异域文化和价值观
联系我们
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