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自尊心,成功更需要自我同情之心

标签:
自尊心成功自我同情励志杂谈 |
分类: 思想 |
self-esteem(自尊心)已在美国励志书籍中形成一大类别,被认为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心理学家哈佛森却表示,保持骄傲,相信“自己很棒”,并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与成功没有关系。相反,成功所需的是自我同情之心。

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看看Self-Help(励志)这一分类,你会发现其子目录Self-Esteem(自尊心)一栏下约有5000多本书籍。其中的大部分书籍的目的在于不仅告知你为何无法拥有强烈的自尊心,也会传授提高自尊心的方法。这些书籍之所以如此畅销,是因为至少在西方文化中,自尊心被视为个人成功的基石。这种理论认为:除非你相信自己非常棒,否则就无法在人生中收获成功。
当然,为了始终相信自己很棒,你必须让自己真正变得很棒。这么一来,又会发生什么呢?——你会时常因害怕犯错而备受折磨,一旦犯错就会被彻底击溃。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物上,以此抚慰自己的心灵,直到忘记那些暴露出自己无能之处的糟糕事件,找到能够让你获得更多满足感的事物。
你是否觉得这与通往成功的道路似乎有些不同呢?岂止如此,看看最近发表在《SEGA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甚至得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结论:自尊心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好。强烈的自尊心与更好的表现以及更大的成功没有关联性。诚然,自尊心很强的人会觉得“自己正在走向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仅凭强烈的自尊心,无法成为能干的领导也不会变成富有魅力的恋人。它无法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会让你在面试时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然而,如果强烈的自尊心(并且每天肯定自己的优点)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朱丽安娜·布莱尼斯和塞莉娜·陈的最新报告在内,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释放潜能的钥匙并非自尊心,而很可能是“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好吧,想必有些人只是听到“自我同情”之类的字眼就会心生疑虑吧。不过,这些都是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的科学讨论,不同于那些让人听着舒服的普通心理学。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有偏见,继续看下去。
自我同情,是一种心态,即心怀宽容与理解接受自己的错误与缺点。也就是要接受“是人都会犯错”这一事实。在困难的时候自我同情,与降低严格的自我评价不同,也不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保护自尊。众多研究显示,自我同情能够提高个人的满足感、乐观主义及幸福感等,因此它能减少不安和抑郁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那么,它会带来怎样的表现呢?自我同情也许会让人觉得心情愉悦,不过,最终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是不是那些严于律己、始终以第一为目标的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哪些“不属于”自我同情。虽然自我同情这种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喘口气”或“让自己轻松一点”这些表现形式来表示,但是它与“逃避困难”或“降低难度”是完全不同的。你可以在为自己引发的结果承担责任的同时自我同情。你可以在朝着极其艰难的目标奋斗的同时自我同情。重要的并不是你将最终的目标置于何处,而是你如何看待过程中经历的跌宕起伏。事实上,研究表明能够自我同情的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更大。
布莱尼斯和陈在研究中要求受试者在自我同情的观点或提高自尊心的观点中选择其一来看待挫折和失败。例如,询问一部分受试者,“若要心怀同情和理解就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说些什么时,你会说什么?”
询问其他受试者时,则侧重于强化自尊心的询问方式。例如,“若为了证明自身的优势,针对自己的缺点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结果,能够自我同情的受试者大多认为“可以改变自己的缺点”。事实上,自我同情——与逃避完全不同——可以激发受试者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今后不再重复相同错误的决心。
通过强化这种意愿,受试者的表现明显得到改善。例如在某项实验中,让受试者参加测试,并且给不合格者提供重新测试提高成绩的机会。与那些提高自尊心的受试者相比,对自己最初的失败报以同情的受试者,多花了25%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在第二次测试中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为什么自我同情能发挥这样的功效呢?主要是因为,它与“评价无关”——换言之,是因为它与你的自我毫无关系——能够让你真真切切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可以让你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知道下一次该进行怎样的改进。
另一方面,如果你专注于保护自尊心,就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坦率地审视自己。无法认识到改善的必要性。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改善,必须先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即会威胁自尊心,带来不安和抑郁的因素)。如果连自己都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怎能学会正确的做事方法呢?
你肯定会犯错。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每个人——甚至是伟大的成功人士——都会犯下一堆错误。众所周知,成功的关键,就是从失败中学习并不断前行。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方法。而自我同情正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方法。因此,请务必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
海蒂·格兰特·哈佛森(Heidi Grant
Halvorson)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动机科学中心副主任。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www.cnposts.com
订阅微信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翰文网微信号cnposts,
翰文网官方微信每天为您推荐精彩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