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烦恼?难以积极思考的原因

不安、愤怒、悲伤、不满……
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都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并苦恼着。在沟通具体内容之前,先思考“人为何烦恼?”
一旦有差距,人便会烦恼
“人为何烦恼?”
……这个话题宏大而又有点哲学性啊。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我思考得很简单。
“眼前正发生的事”和“自己所重视的事”之间有差距时,人就会抱有不安、愤怒、悲伤、不满等消极情绪并会苦恼。
“自己所重视的事”说得稍详细点,就是“相信自己是对的”、“想着要是这样就好了”、“应该这样做”等等。这些也称之为信念或价值观。
将产生消极情绪之前的过程整理一下,则如下所示。
1、通过眼、耳等五官,对“眼前正发生的事情”进行情报收集
2、将“眼前正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
3、若事情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相符,就定义为“好事”,反之,则就定义为“坏事”
4、其反应便是抱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
正因为有着“本想如此”、“本应如此”这类的信念和价值观,才会产生消极情绪。换句话说,“眼前正发生的事情”本身并无积极消极之分。
比如金钱,就是最简单明了的例子。钱本来只是被印上了数字的纸或金属,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含义。相对来说,是我们赋予了它很多的含义,如“钱是很重要的东西”、“没有钱就无法过上幸福生活”、“有钱人了不起”、“有钱就会受到异性青睐”等诸如此类。
如此这样对事物加以各种诠释或定义的就是信念和价值观。信念和价值观通过“如何诠释眼前正发生的事情”来判断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然,要说“所有的感情都是如此”,也许有些过于片面。有时也有出于人的本能而产生的感情或消极情绪吧,如看到大自然的美景而感叹其美,或眼前突然冲出一辆车时心跳加速,直冒冷汗之类的。
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某些信念和价值观的话,大多的消极情绪便不会产生,难道不是吗?
消极情绪的背后隐藏的东西
信念和价值观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想要如此”---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东西
“应该如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求对方改变行为
“想要如此”给人一种自发的、理想的、温馨而充满爱的母性的印象,而“应该如此”则给人一种社会性的、理性的、能控制情感、略带强制力的父性的印象。两者皆为重要的信念和价值观。
可以认为在如下这类消极情绪的背后,有着如下这类信念和价值观。
信念和价值观的例子
虽然此处只列举了一例,但当这些信念和价值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的背后,有着连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某些“想要如此”、“应该如此”。
信念与价值观的形成
如果产生消极情绪是由于信念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它的形成,我也进行了非常简单的解读。
“就好比我们的身体是由迄今为止吃下去的食物和喝下去的东西所组成的一样,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由至今为止我们所接触过的情报而形成的”。所谓“至今为止所接触过的情报”,举例如下。
■父母叮嘱“毕业后,只有进入大企业,才能安定地生活”
■朋友间的传言“30分钟内不回短信,就不是朋友”
■学校老师的教诲“工作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前辈和上司的建议“他人评价就是工作人士的一切”
■从媒体或网络等上得来的信息说“要幸福必须有钱”
■“打电话联络业务被对方痛斥” 的亲身体验
诸如此类,我们自出生至今所接触到的情报被收入大脑中的数据库里,从而成为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感情或情绪是基于这些情报而产生的。
难以积极思考的原因
然而,勉强去积极思考,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虽然脑子里知道“积极思考很重要”,可是心却怎么也跟不上脑中所想。
难以积极思考是因为“要将曾有过的消极情绪当作从未有过,并替换成积极的”。就像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很难再讨厌他一样,将自己曾有过的情绪当作从未有过是很难的。
在体育界,推翻裁判员已作出的判决是很难的。所谓信念和价值观,就是将我们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情判定为积极还是消极的体育竞赛规则手册,就是裁判。
所谓积极思考,即对裁判员基于规则手册作出的判决,说道“请稍等,虽然裁判将之判定为消极,但其实不是应该是积极的吗?”,而试图推翻其判决的状态。
另外,积极思考是试图“不去考虑”消极情绪,这就好比是在请求裁判“抱歉,这个判定,能否取消?”的心态。
因判决已下,所以推翻结果或当结果未发生过,都是很难的……因为在积极思时所产生的“想更积极地思考,但是…….”这样的心里斗争,是正在与裁判争辩的状态。
(本译作转自翰文网cnpos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