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2017-11-05 17:38:2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教学方法入手,在课堂、区域等活动中创造机会投入材料,让幼儿参与操作。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投入材料进行实践活动的探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探究过程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进而产生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让幼儿学习数学更加主动,从而培养幼儿独立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使原本抽象、深奥、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有趣,让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于思淼:在幼儿技能学习以及数学知识教育中,操作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属于幼儿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引导其积极探索的工具。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然而幼儿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更多是具象思维,教师需要按照幼儿的这种思维形式设置相应的操作材料,使幼儿通过接触具体、生动的材料来真正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金晓华:针对有关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材料设计的现状进行探讨,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对数学操作活动材料的重视,并达到通过设计适宜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激发起幼儿参与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有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也印证了近年来教育学理论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结果: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的学习效果,远不如亲自动手操作的学习效果好。蒙氏教育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操作、研究,形成智慧。
(二)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数学知识大多具有抽象性,更需要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体验数的内涵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及组成等,真正获得数概念。因此幼儿获得数概念及数理思维结构的发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采用以操作性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获得。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量”、“形”等结构关系。众多实践也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活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还要求我们“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需要我确立了此课题研究的目标为: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数学操作材料,提高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指导策略。
2.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家园配合,引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感受事物的“数、量、形”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各年龄段幼儿数学能力的分析, 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数学操作材料。
为小班幼儿多投放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实物操作材料;为中班幼儿投放实物操作材料和图片性的操作材料;为大班幼儿多投放图片性、符号性的操作材料。
2.根据数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一课多研,探讨出适宜的可操作性材料。
3.案例研究:对教师搜集的一课多研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
4.家园配合,引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游戏,让幼儿感知新知识,并巩固已学知识,感受事物的“数、量、形”的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讨论法为主,以文献资料法、测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1.文献资料法:以幼教杂志关于数学教育方面的资料,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测查法:设计测试卷测查小、中、大班幼儿在数学习方面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的开展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实践操作为主。
4.案例分析讨论法:通过优秀数学教学活动个案的整理与分析,进一步提升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
5.经验总结法:在各个不同的研究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教育实践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二)研究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①小组与小组之间幼儿操作材料的有序性。
③紧扣教育目标,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提供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丰富多彩、形式各异。
七、研究对象: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龄班中,各抽取一个班级。
八、研究步骤、内容与要求: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7年6月——8月
1.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学习有关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家园合作发展。
2.对幼儿数学能力的了解以及家长的了解,为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7年9月——2019年6月
(1)深入实践选择调查对象。
设计“测查小、中、大班幼儿在数学习方面的发展情况”的测试卷,选取我园部分教师及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方面的情况,及家长对幼儿学习数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想法与意见,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2)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实践调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和理论,开展研究活动。
(3)案例分析及研讨
收集幼儿园小、中、大不同年龄段教师开展数学活中材料投放的案例,进行一课多研的研究,并探讨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适宜操作材料。
(4)运用数学教育评价的手段促操作活动质量的提高。
互测:即幼儿间的相互检测。操作活动时幼儿可两两或多人在一起,你出题我做,我出题你做,一方面让幼儿做小老师,检测别人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使幼儿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5)家园配合,引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游戏,探讨出适宜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三)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彭晓云
课题组成员:陈晶、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