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经六祖口诀2》(转)

(2014-06-11 01:29:32)
标签:

佛学

文化

分类: 文华--谈佛学禅修
【庄严净土分第十】 
  (清净心生。是为净土。庄严所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遣此疑。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然。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第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是也。第二庄严见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庄严心即佛土。心净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未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著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见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长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即烦恼不生。暗则六尘竞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王。不为大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若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另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著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闻经解义。独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清净心也。但有所得。即非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澈。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恐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弥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并存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行忍辱波罗蜜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列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执著。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上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等相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闻。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得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于一切法。心有住着。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未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注云。心有能所四字。一本云。有能舍所舍心。有元来未离众生之见。此解意又分明。故两存之。)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为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即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蜜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槃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妒弥深,邪见炽盛。于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住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著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叹无著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除有众生心。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槃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槃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於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辞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授记。此一段文。总成须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著。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澈。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生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礼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知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由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憨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圆精舍侧近河。如来说法。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土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耀。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从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身。能自持清净行。亦名得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澈。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只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终日谈空。不谈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性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告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法师加此。尔时慧命须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现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上正智。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行。善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虽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了。若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著。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著。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实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弥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住。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得度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痴无明虚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执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异本有此三字)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福德。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相理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此二句原本无)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者。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也。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则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本。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著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果。凡夫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本无烦恼。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于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七宝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若无为法。则真实难名相。悟者无诸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