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杂记之一
(2013-03-04 17:48:51)分类: 文华--谈古今易学 |
<<易经>>据说是中华几千年前的先圣创作的。是上古先知圣贤者在观察天地宇宙世界的运行规律、世间事物的发展、社会的现象等总结和凝聚的智慧成就!世界上有三本古老的天书---第一本就是中国的<<易经>>,第二本是佛学佛经的始祖《吠陀经》,第三本是《圣经》。<<易经>>是最古老的书,它涵括了上古文明的最高智慧,是有史以来既有文字又有符号和图像的书籍。其内容博大精深、百家尊崇,被孔子尊为群经之首。易之书独具特色,象数一体,有是象即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象,象数不二。它是以数代事、而非以数算事。故以大衍之数筮卦,而非算卦!<<易经>>一书自成系统,不同于一般学术思维,它不好理解,古今之解者亦每多随文敷衍而已。所以学易之难在于自古多有误导。记得在中学时代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周易》。但那时年纪小见识浅难于读阅,只是茫然而无所知。后来随着年纪的长大接触的人和事物多了,慢慢对事物和社会就有了自己的理解,读起易学来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解了。但易理的博大精深和鬼神精妙、岂是一般思维所能遄测的。故此多年来依然对易学是茫然兴叹!
据史书记载<<易经>>本只有八卦,乃是伏羲氏时期所创,后经周文王演算发展成为六十四卦。故前者称为<<易经>>先天八卦。后者称为《周易》后天六十四卦。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后世很多流派其言其说皆是根据易经的道理演化和衍生而来。现代有学者说易经是超越宗教的学说,也是因为其学问早于宗教的起源之故。但笔者认为<<易经>>正是起源于上古先人原始信仰的卜筮行为。易经的经文正是古人在原始卜筮行为中的记录和总结。
《周易》包括三大部分,其一是《易经》本经,古今之学者认为乃是上古至夏、商、周以来太卜之遗法。《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者也,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二是《易传》。含《彖》《象》《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系辞》等。其三为《易图》,包括《河图》、《洛书》、《太极图》等。
古今之学易者可分为三派:一种是基于哲学角度的着重于理论解释的学院派,第二种是运用易经的卦象数理以爻辞占卜、推演事物、指导行为、趋吉避凶的实战派(也称为江湖术数派),第三种是运用易经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阴阳演变、阴阳和合的道理进行养生和调理的易医派(黄帝内经等中医学问皆是)。学院派喜欢用哲学的思维来解读《易经》、他们认为《易经》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民间绝大多学《易经》的只是用来爻辞占卜问吉凶、还卜之必验。道理何在?还有一些人学《易经》从来不问卜所谓善易者不占!据说当掌握了《易经》的道理后知道世无定法、唯变所适。易者逆也,易学为变易之学。宇宙洪荒、天地万事万物皆是运动变易不居的,天地之间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亘古不变的道理,偶然存在变易的短暂规律也只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中的过程而已。中国上古先人首先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力图寻找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心灵世界演变的总规律,以达到预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窥觊鬼神之情状”,以选择自己在纷纭变易中的最佳位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周易》把易经分成上下两经:上经从乾卦开始到离卦止共三十卦,主要讲述的是天地之道、事物发展运行之道。下经从咸卦开始到未济卦结束,共三十四卦,主要是讲述人伦道理、处世之道。
古今研究易经的著述层出不求穷,故此易经的智慧影响世人可谓无微不至,无所不达。易道无所不含,包罗万象。笔者认为、要想在易道上“探頣索隐”、“知神明之德”、“知死生之说”,非得具有“灵性思维”不可。
(作者:钟文华曾获得世界易学大会评为“世界杰出易学专家”和“世界企业风水十大高级策划师”等称号,主要从事以易经的角度研究企业风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业务咨询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