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强的书法漫谈——白龙
(2020-06-19 17:36:04)分类: 书画论说 |
朴茂神逸抒性情
白
唐张怀瓘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所以一幅书法作品,就是一位书家的内心世界及其气质和艺术修养的流露。庚子初夏,我和他交流关于他书法的话题,虽然疫情未过,但伍强读书写字的日课从未停过。他发来了最近的作品十几副,读到了他的书法新作,顿觉如沐春风,让我怡心悦目。
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说:“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李斯论书法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横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人花林’。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客观世界。作书可以写景、可以写清、可以绘画,只是一个领的境界耳。”书法中的豪情、闲情,或逸致、雅兴,往往可以满足人的怡情、鉴赏和审美需要。而伍强近来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让我感受到了他行草书舒卷自如、酣畅淋漓的正大气象,更感受到他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求道者,书法中透露出他坚强的毅力。他的书法正合于宗白华先生所说,他的行草书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潇洒自如,那种游鱼得水的景象映射在脑海里。
可以看出他在创作时的状态,那是在相当自如的状态下挥洒完成的,那线条酣畅,一无滞凝。从他的用笔上看,蓄势丰沛、圆满而灵动,有刚柔相济的效果;从结体上看,他变化有源,夸张适度,温醇中含奇崛、雄深中蕴妙趣,给人以美得享受和遐想;从章法布白上看,既有巨石压顶那种气势的布白,也有闲云野鹤般那种清逸的格局,章法变化较多。这些布白的效果是他大胆心细,多年思考修炼的结果。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他的行草条幅,因而,这最能表现他的艺术感悟力,纵横笔墨,挥洒自如。细读他的这几幅行草条幅,我认为他的作品中依稀可辨有二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和米芾的遗迹。
又有明末诸家傅山、王铎的气势,又蕴含着现代意味的手法。可以说,他是从诸家碑帖中将所学的用笔、结体、气韵、布白,重新分解组合,汲取精华后为己所用而融汇贯通。从师古中取其精华,从师今中生发理念,以此达到构建自己风格的目的。所以,伍强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力求新变,一切都在自然之中,这是读其书法第一印象。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宇宙,包容量极大,作为一个纯粹的专业书家,显然是贫寒的,审美必然会狭隘。由于伍强长期在跟随赵熊老师学习,在老师那里见过不少出土的一手资料,其眼界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他注重以点带面的学习,研习楷书时,兼带篆隶;研习行书时,兼带草书,一直有善侧重,可能这正是他的与众不同处,也是他的成功处。他在多种名碑、名帖、名家的实验以后,最后选择了主攻行草,这是他把最适合自己情性的书体作为主攻方向,而不是全面涉及,采用务实的方法,明智的选择。他深悟了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的“结体之功在学习,而用笔之妙关性灵”的结果,有性灵,才有境界。所以伍强在行草书的创作中,透视出了他的智慧,体现出了他的精神情怀,反应出他不断进取、矢志不渝的蕴蓄力量。这是我读伍强书法的第二种感觉。
我在品读伍强兄作品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如他的行草、写的不是很平静,显得有些燥气,这可能与他创作时需要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急于表现情绪二疏忽了平静的心态,从而就会出现这种问题。如果他能把行草写的像他的隶书和楷书一样平静,就可以说更完美了。这可能是书法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个时间段所出现的共有问题吧。我相信,随着伍强兄不断地深入,在实践中会攻克这个问题。
传统艺术被当代人继承的时候,就赋予当代人的思想、形式以及技法,这继承或发扬可以看作是对古典的一种诠释。针对纯粹的书法艺术来说,作为年轻的书法家伍强,他还得继续研究,用自己的聪慧才智慢慢的向前走,望他最实能现自己由技进乎艺,由艺进乎道的书法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