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恺之《论画》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白龙
(2020-05-14 09:12:36)分类: 随便写写 |
形神兼备理论浅说
白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历代都有佳作,而且有很多成熟的书画理论。形神兼备一词在我国的绘画史上,最早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自己的《论画》中提出,并用于自己的实践。
顾恺之,字长康,无锡人。他博学多才,心性纯净,兴趣多多,洋溢着艺术家的气质。顾恺之绘画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顾恺之曾绘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顾恺之特别相信各种小法术。有人曾经用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就拿柳叶遮蔽自己,并且相信别人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水怎么样,他兴奋地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吃甘蔗,总是从顶部先吃。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对中国画的贡献,一是他的作品,二是他的画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他的作品,可惜原作已失,现存后人摹本。
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形神论,即绘画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后者才是画家应当追求的艺术圭臬。他认为:凡画,人物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和马;至于亭台、楼阁之类,都有固定的形态,虽然画起来也不容易,但易见成效,不一定要“迁想妙得”。顾恺之评论了当时传世的重要作品,都他们的点出长短。对《嵇轻车诗》中所画的人在咆哮,但其憔悴的容颜与嵇康本人的性情不相符。试想,名噪一时的钟会前往拜会,嵇康不与理睬,后被钟会所害,临就义前神态自若,唯求弹奏一曲广陵散,这样的人,其灵性不能用咆哮的样子去表现吗?
顾恺之强调的形神论,对中国画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后人在绘画理论的影响特别深远,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基本上受了顾长康的影响。南齐的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甄别绘画优劣的“六法”,丰富了中国画的理论。“六法”理论的提出也进一步完善的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在创作和传承上概括都比较全面。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有言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论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语虽不同,其意也不差上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历史上的许多名作都有相关的论述,还有他独到的见解。《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绘画艺术通史,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