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书法漫谈——白龙
(2019-12-20 09:08:15)分类: 书画论说 |
结体朴茂势离奇
白龙
清代尚碑风之余波延至民国,南曾(熙)北李(瑞清)在当时为双璧。李瑞清作为清之遗老,其品格如宋文天祥,明黄道周,忠于故朝。作人的节操与情性的痴心影响其书法的高蹈不群,他因父官湘地的而生活在沅湘一地,不仅相好于曾熙等湘地书家诗人,武陵余氏三小女曾作其夫人,皆先他而去,留下刻骨的相思《清道人遗集》。大凡杰出的艺人,皆是性情中人,李氏往往多书画寄寓其深情。
作为近代的教育家,其识见高,敢为天下先,在书风方面,亦是独立不凡,习篆目无二李(李斯、李阳冰),直追先秦,尤喜散氏盘,运笔涩迟,线条起微澜一般的变化多端,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此风同样运用北碑与行草中,用心中正,其字多如堂堂正正之旗,又不少浪漫变化,大体的方整中以小的波纹状而形成丰富的变势,这同何绍基隶书用笔相仿,用在北碑和篆籀上。
探讨李瑞清篆书笔法前我们先看一下其书学思想及学篆主张。金文数量极多、内容丰富、异彩纷呈。李瑞清结合古文字学,对金文书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他认为金文中各类篆书笔态神韵变化多端,天趣横生,所以学习篆书应该从金文入手去探求门径,在其《放大毛公鼎跋》中提出“‘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盖石中不能尽篆之妙也”。并且主张学习篆书不要受"二李"局限。“学篆必神游三代,目无二李乃佳。”他在《跋胡光炜金石蕃锦集》中还提出“学鼎钟盘敦者,以大器立其体,以小器博其趣”。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其学习篆书的艺术主张。李瑞清从小就学习大篆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他对钟鼎盘铭等古文字无所不习,尤其对于称为大器的《盂鼎》、《毛公鼎》、《散氏盘》更下过苦功夫。他仿临吉金文字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形似,主要是探究笔法,摄取神韵。在他看来,金文中不仅可以探求笔法,而且在结字章法等方面也大有学习研究之处。在他的著作和书品的题记中,对于金文中蕴涵的章法构成技巧,有很多精辟的阐述,如《跋泰山秦篆残字》中云:“姬周以来鼎彝,无论数十百文,其气体皆联属如一字,故有同文而异体,易位而更形,其长短大小损益皆视其位置以为变化。”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李瑞清的篆书笔法。涩笔顿挫,一波三折(曲)是李瑞清篆书的一个特色,也是他的一个创新。从他的大篆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用笔笔力充沛、万毫齐力、入木三分;在其笔画转折处善于用转锋,并结合他特有的笔法应用,所书写的线条有血有肉,浑圆遒美,立体感极强。从图6、7中可以看出他运笔甚涩,然涩而不滞,自然流畅,寓直于曲,如波浪起伏,金石味十足。胡小石先生在其《胡 小石书法选集》前言中所提到“梅庵先生尽破前人窠臼,始有血肉之感,生动飞舞,耐人寻味”。评价可谓贴切生动。对于其特殊用笔如缺乏功力而刻意仿效其书写时的“颤、抖”是绝对不行的,其一抖一颤并非一日之功。所以曾熙先生早在跋《清道人临毛公鼎》中写道:“呜呼!无仲子(指李瑞清)之器而欲效仲子之书者,则髯所大笑也”。如认真考察、研究即可明白李书的顿挫、曲折大有功力,并非一抖一颤而成。他的好友、 书法家谭泽闿评价其书法曰:“沉古拙厚,为二千年书家开一面目。”
书与画还有诗文,是郁郁葱葱心象之流露,其人是高士贤哲,其书必贵。追于先秦使其篆意高古,用篆意入碑又使其碑风古穆,气象不凡,这正是李瑞清书法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