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赏析

(2019-10-08 11:11:30)
分类: 书画论说


劲逸潇洒   变化无极

               ——说说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白 龙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生于公元596年,卒于公元659年。唐文宗时被封为河南郡公所以又被称为“褚河南”,书法上受虞世南,欧阳询影响较大,后而能自成一家,为初唐四家之一。褚遂良传世作品较多,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及大。王澍说:“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薛稷、薛曜兄弟,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大家无不从褚遂良书法中汲取营养。当代书法界亦是热捧褚书,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甚至将褚书列为必学书体。而其众书帖中,大字《阴符经》尤为精彩。     

大字《阴符经》为楷书墨迹,共有461字,通观全贴,笔势纵横跌宕,摇曳多姿,具有极强的美感:首先,因为是纸本墨迹,所以笔法清晰,我们能从帖中很直观地看出褚书显露无疑的笔法。通常,楷书讲究“隐迹灭端”,在欧虞的楷书中,我们极少能看到有明显的运笔痕迹,但是褚遂良却毫不掩饰其用笔痕迹,甚至是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自己书法中的活泼明快的韵律,这种节奏明快活泼之态便在大字《阴符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因其为纸本墨迹,能让后世学书者更直观地探得褚书之微妙与真趣。  

其次,大字《阴符经》作为楷书,既运用了行书的笔法,又表现出许多草书的意味。贴后扬无咎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楮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朱和羹更是 在其《临池心解》中说“褚登善《阴符经》参以《急就》,以楷法行之,遂为千古绝作,其后无闻焉。”草书的笔势竟能于楷书中毕现无遗,这是何等神奇的手法!从中也我们也能看出历代书家,评论家对大字《阴符经》中所表现出的行书节奏律动之美及草法笔韵的推崇与赞扬,对这件书法墨迹中轻重缓急,向背呼应上的极尽变化之神韵的赞叹!  再次,“体约八分”、“皆有虚散”。虞世南的《笔髓论》云:“……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而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所体现的笔法,结构变表现这样一种“体约八分”的意蕴—隶意;表现出这样一种“虚散”的气度—字形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方扁宽舒;章法则取萧疏空灵

大字《阴符经》呈现出隶书的俊美飘逸之势,特别是捺笔更具隶书捺笔一波三折之妙,临习此贴之前或临习此贴之时可以同时临习《礼器碑》《史晨碑》以强化意味。 如果细看,可以发现,此帖中没有一笔是像欧阳询或虞世南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而是偃仰起伏,极尽变化之能事。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

总之,从笔法与体势上来说,褚遂良是直接承继晋人风度的;或者说,他在同时代人之中,是最深刻地理解晋人韵致的书家,并将这种风韵也表现在自己的书作之中。他既是晋人书风的继承者,同时更是初唐楷书风格的创造者。正如熊秉明先生在其《日记摘抄—关于罗丹》中引用查德金(Zadkine)的话说:“……在雕刻里要把握的是‘精神结构’(structure spirituelle),这是唯一的原则,其余则任凭你们创造……”。褚遂良提供给后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结构”,让学习他的人。从他那里拿走笔法、拿走结构、拿走法度,然后从事自己的创造、改革……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态度和目标

     

 

                      2019910日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