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里我们注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成长性选股。第二,杯柄或新高作为操作点。
一般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是这样:该如何选择长成股?成长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业绩增长多少是高成长?杯柄形态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新高可以买?……我现在就告诉你,如果这么思考,就离学会炒股越来越远。
每一个操作模式,就是直接给你画定了一个框子,如果你的思维不能跳出这个框子,又如何超越这个框子呢?
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首先,我们看选股条件。如果说成长性是上涨的必要条件,那么,有增涨100%的,同样也有增涨25%的,能得出结论增涨100%的会比增涨25%的涨得好吗?显然不是,因为股价是对上市公司预期的体现,如果已经看到增涨100%了,那股价上必然已经体现出来了,你所看到的业绩增涨等基本面的情况,看到的是之前,不是未来,这时候再买入自然同样可能会遇到增涨的减缓等情况。
那好,这时候我们要用到归谬法,如果不能保证一个增涨100%的公司的股票上涨强于增涨20%的股票,那么,是不是也同样不能保证一个增涨25%的股票会强于增涨为0的股票?
增涨为0意味着没有增涨,那么....成长性是否还能作为一个股票上涨的必要条件呢?
好,此时我们不要下任何结论,只带着疑问继续下去。
在Oneil理论里,把成长性定量的在年增涨,季度增长等几个方面,当然,还有行业发展等等定性条件,我们姑且认为是正确的暂时接受,也就是暂时保持“成长性可以决定上涨”的结论,注意,只是暂时保持,然后继续向下看。
当你选到一个“会上涨”的股票的时候,就要看何时去买,现在是找操作点的时候了。这里提供了两个方式作为操作点,杯柄或新高。
好,疑问出现了。无论是杯柄还是新高,都是在发生短期上涨以后才会出现,那么,悖论来了:如果你已经认定一个股票会涨,那么当然要选在跌得越低越买,因为反正也一定会涨,越低的成本买到就越占优势,而为什么偏偏要选在短期上涨以后呢?如果短期上涨以后遇到波动比较大,跌破止损幅度的时候就要止损,但你又明明知道这股票会涨,那跌深了的时候恰恰是更要买了,怎么反而要止损了?那如果止损之后又涨了,是不是还要按新高买再买回呢?
我想,这种情况很多人一定遇到了不只一次吧?
如果从选股到操作互相背离出现互相,这时候,我们不得不质疑,这个操作系统成立吗?这个系统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以上部分只是面对一个“别人的系统”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当然,我的思考方式同样是不完整和片面的,但这会使你去认真研究一个操作系统究竟是不是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这也只是一个系统,当你了解的系统越多,你能发现的漏洞与疑问越多,你自己的系统自然就会尽可能去避免这些问题。
发现一个系统的错误并不一定非要把自己钱当成实验品,更多的是不盲从的思考。当你客观研究了足够多的系统,你要作的只是“舍”,舍去一切不合理的论点和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
股市从来没有神,相信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