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雨,挡不住一颗朝圣的心,随朋友一起,去拜谒久慕的运河沿岸红色故里~徐庄镇太平村。
运河千古,从村后缓缓流过,南岸外坡有碑耸然,近观碑文,字体苍劲,“拼刺刀斗顽敌方显英雄本色,干革命舍生死驰骋淮海战场”。这就是老英雄许凤标的长眠之所,英雄以碑为引,告诉我,这就是那块红色的土地。
下堤跨桥即是太平村,村如其名,静守运河,恬谧安然。
行走在田畴沟畔,脚下的每寸土壤却都在提醒我,就是这里,几十年前,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遽然打响,这片土地,英雄洒血。
徐州,自古兵家必争,特别是近代的淮海战役,更将它牢牢的打上红色的印记。而太平阻击战,是淮海战役宏图巨著里绚烂的一抹。
当徐东阻击战纪念馆几个大字赫然入目,我的思绪猛然一收,许玉文,许凤标老人的小儿子,以一个英雄之后,以一个百姓之躯,独自撑起了一个纪念馆,这让我深深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是如何的根正苗红。
两层小楼,泯然民居,银钩铁画的几个大字,肃穆庄严,朴实无华。
走近馆内,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就停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车停,人静,炮无烟火,可你透过一根根的扁担,一辆辆的推车,一个个的弹筒,一幅幅的战斗画面,自会逆流岁月长河。
玉文几度哽咽,父亲生前一直念念不忘那场战火,作为一名淮海战役的参与者,他深知战斗的残酷,他虽战斗在别处,但对发生在家乡的这场阻击战甚为挂念,他总一遍遍的嘱咐我,你们不能忘啊,不能忘啊!
父亲一生干脆仗义,作为老军人,不仅淮海战役特等功,还是济南战役二等功,自小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让玉文有了红色的根骨,自然性格倔强,处事刚烈。
应该是父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前几年这颗种子蓦然萌发,为什么不能为红色的家乡留住这抹红,建一个纪念馆呢?
这念头一旦泛起,就再也压抑不住,他忽然觉得心跳加速,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催促着他
,去,快去。
他开始追寻这块土地背后的故事,他没想到就此沦陷,他着了魔一样,四方奔走,倾其所有,或搜寻或购买那些散落民间的记忆与物件,他想把它们聚集起来,为了家乡最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家乡彪炳史册的徐东阻击战。
相关人员也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镇领导村干部更是大力支持,在场地选址等方面一路绿灯。纪念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见端倪到终有规模,更进一步发展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他的目光也逐渐高远,从一个布衣百姓,渐次转型为一个农民馆长。
纪念馆成了他的信念,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魂牵梦萦,再也无法割舍,宣传他的纪念馆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他边走边说,只要你走进这残桌旧柜,只要你触摸这瓦罐推车,你就会听到那个时代的呐喊,你就会感受到那代人的不屈。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是一场战争的血拼,这是一个国家摆脱奴役的誓死一搏,这是一个民族走出黑暗的冒死无惧。
这一样样的斑斑驳驳,这一样样的老老旧旧,和巍巍淮塔一起昭示着那段历史,铭刻着那段岁月。带引观者重回火线,走进那段烽火峥嵘。
淮海战役初期,国民党黄百韬兵团被困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为挽救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企图打通与碾庄的联系。自11月11日起,向华野阵地发动轮番冲击。
华东野战军组成由宋时轮为司令员的阻援兵团,在长达2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历时整整11天,史称徐东阻击战,就在,就在太平,当地百姓俗称太平阻击战。
战果巨大,伤亡惨烈,运河呜咽,史册笔沉。
我和他四目相对,许馆长,许玉文,个头不高,身形单薄,却能爆发出如此满腔的热情,只有这块浸透热血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份铁血情怀吧!
一样一样的物品,在他的口中如数家珍 ,他熟悉它们,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淮海战役特等功勋章,拂去战火的硝烟,静静躺在这里,成为镇馆之宝;击打过日寇的桑木扁担,微弯如弓静等主人肩挑日月
;包铁木轮的太平车保持着昂扬的姿态,那是当年百姓最好的车,它记住了运送的伤员
,也记住了军民鱼水情深;那些老乡们捡来的子弹壳,残旧破损;那些战火洗礼的钢盔
,满是锈痕,一句句的讲述,让它们活了起来,把我带进那场战争,周遭军号震耳,厮杀漫天……
每个老物件背后的动人传奇,吸引着他再次踏上征途,他抚摸着一架老式八步床,曾经有伤员在这里疗养,你看这小推车,它支前运过粮,这水壶曾经灌满运河水给战士解渴,这煤油灯下曾召开过某个会议……别人眼里的破烂,只有他能读懂背后的无价。
因为沉迷,他到处收集,因为收集,他更加沉迷,我每天都被感动着,有人说我痴了,有人说我犯傻烧钱,
其实,只要你热爱这片土地,你一样会被感染,面对舍命不舍阵的他们,你出手不会犹豫。就如那沂蒙精神,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好儿郎,参军上战场,带着种种感动,你不会再计较这些付出,只想,只想再收集一点,再收集一点。让这些散落四处的东西重新集结,集结在我们太平,见证这块热土。
玉文深谙树大自成荫,有泉井不干的真谛,为了保证资金到位,他一边努力做生意,一边精打细算过日子,多年来,生意虽然红火,但除了纪念馆在日益见长,家底倒是捉襟见肘。可他照样一有消息就来劲,照样常年奔走,并为之无怨无悔,痴心不改。
岁月,雕琢了生命精彩,执着,赋予了靓丽人生,在玉文的持续奔走下,徐东阻击战纪念馆赢得各方的重视和支持,名气也愈传愈远。理解者多,支持者众,让他的干劲更足。看着倾情讲解的他,我耳边忽然回荡起诗人的话语,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这是父亲眷恋的土地,我想,父亲应该含笑九泉了,他生斯长斯,历经风雨,淮海战役,尸山血海,济南解放,九死一生。他守着这块土地,陪着他的战友,最后,终和他们团聚,永远永远融进了这方热土的一草一木。
玉文的话语继续在我心坎击打,我希望通过这个纪念馆,让这块土地上的人知道这块土地的昨天,了解这块土地的过去,热爱这块土地的曾经。我怦然心动,这,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担当,更是属于一个民族的铭记吧。
纪念馆继续壮大,正南一路相隔处,村广场也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纪念馆浑然一体,八块徐东阻击战浮雕,镶嵌在广场墙壁,功勋碑,英雄纪念亭,东南矗立,一湖碧水靠西粼波,湖畔长廊绘满英雄画像,黄继光,邱少云,王杰,刘胡兰,毛岸英……英雄不寂寞,齐聚徐庄镇,共同守护天下太平。
纪念馆的社会意义悄然显现,清明节,这里儿童成队,红领巾一片火红;节假日,这里观摩不断,各方你走我来。一句句的留言,一段段的评论,尽显炎黄心声。
有一句让我泪奔,张张照片,捡起历史,样样实物,触动灵魂。其实,捡起的岂止回忆,那是一个民族的血性,民间的铭记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基,我们要把根留住。
村西路口,行人驻足,“淮海战役徐东太平庄阻击战,华野10纵29师85团阵地遗址”的石碑默默矗立,无声却有声,英雄即使化作流星,依然坚守不退,浩气长存……
抬眼太平村,运河东去,稻田覆野,脚下这片沃土,英雄守护,英魂长眠,后人不忘,薪火有继。
沉思纪念馆,吾辈自强,告慰先烈,铁血尤在,警醒后人,总有一种情感在勃发,总有一种思绪在涌起。
我忽然理解了玉文的苦心,馆在,徐东阻击战就在,即使岁月流淌。物在,徐东阻击战就在,即使物是人非,一馆一丰碑,一物一英魂,山河无恙,诸君安息。
这是民心所在,这是民魂所系,有些事情,总要牢记,有些精神,总要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