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拳拳之心与缱绻深情——读李德响的散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
(2022-10-12 11:41:46)分类: 散文 |
《身向中东那畔行》是由团结出版社,于2022年2月出版的作家李德响的又一本散文集。书中包括《踏上异域》《再赴圣河》《远方留痕》等几个部分。
几年前,我曾读过李德响的一本散文集《故园之恋》,给我的最深感受就是:真诚、深情和朴实。不仅是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而且是作者自身的那种质朴和真实。
现在,捧读《身向中东那畔行》,感受到的除了此前作者的真城、深情和朴实之外,更多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但两本散文集给我的异曲同工的感受是:深深感动,不忍释卷,心意拳拳,深情缱绻。
一
李德响的散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读过之后,我的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汇是:“担当”。这是一个中国普通公民对为人处世真诚付出的担当,对项目工程工作岗位责任的担当,对家乡故土深沉牵挂的担当,对和平友好热爱祖国的担当。
书中以作者自身的切身经历为基础,所以更觉真实、可信、可感,并引起读者共鸣。如其中《新年的钟声》一文:“习惯了大江两岸,习惯了长城内外,可一旦你到了国外,会迅速明确自己的身份只有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过新年,作者内心的感觉别是一番热烈——
“泪花与笑脸居然能如此和谐统一;激动与凝噎竟然可以这般不分伯仲。”
“原来,只要祖国昂扬在心中,就会体验什么是神圣。”
“几个厨师跑出来了,有的手里还捏着没包好的饺子,有的还拿着锅铲,欢呼雀跃……”
二
李德响的散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读过之后,我的脑海中蹦出的第二个词汇是:“大小”。
“以小见大”是作者本书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文中写的虽有很多“小人物”,体现的却是“大情怀”。文中所写的虽是“小事情”,体现的却是“大主题”。这正如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颗草能展示草原的广袤,一朵花能绽放大自然的美好。
无论国籍,作为黎民百姓,无疑都渴望和平,渴望宁静与和谐。比如本书中《枪口下的拥抱》一文,仅仅以一个简单的“拥抱”的动作,便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度的国民之间,那种相互信任的情感,而正是这种信任,搭建起一座国与国之间友谊的桥梁。
无独有偶。在书中另外一文《我们都是太阳花》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娇艳的小花映着嫩生生的绿叶,显得水灵灵的,将背后的坎坷和艰辛掩藏得一丝不露。这就是故乡的死不了,这就是故园的民族魂,随着我们一起,在这‘一带一路’扎根,生长出一簇簇中国式的坚韧,绽放出一朵朵中国式的精彩。”
文中,作者由一种叫做“马齿苋”的植物,还联想到朴实、乐观、不屈不挠的国人,让人看到了人情和人性、战争与和平的大主题。同时,也让我联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个短篇小说《界河》——讲述了两国边境军人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战争对人性的的摧残与扭曲。
三
李德响的散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读过之后,我的脑海中蹦出的第三个词汇是:“细腻”。
书中有《一碗水饺》《一坛泡菜》两篇文章,体现出作者的细心、用心和精心,即细心捕捉、用心思考和精心表达。
诸如《一碗水饺》中:“竹筷轻举,慢慢夹起,吹了又吹,嗅了又嗅,轻搁舌尖,慢闭双眼,牙齿轻叩,香透双腮,这熟悉的味道,这梦里的味道,在口腔氤氲,在舌尖爆开。”这样的表达,笔触之婉约,感情之细微,毋庸多说。
再如《一坛泡菜》中:“离家万里,乡愁总是淡淡的心结,而舌尖上的契合,心灵上的感应,对于每个游子来说,都会让漂泊不定的心灵得到某种安慰……”是啊,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少伟业,也终究离不开柴米油盐,离不开真实的生活,离不开当初出发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一坛泡菜的背后浓缩的正是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情、真情和人情。
四
李德响的散文集《身向中东那畔行》读过之后,我的脑海中蹦出的还有其他很多的词汇:比如“惊险”,书中《碉堡下的烧烤》一文,这也许是一个人一生一次的体验,相信会永久镂刻在作者心底。文章选材独到,感悟独到,让读者读后不由得思索人生,想到人生的博弈,想到矛盾的统一,也会更深地领悟文中“左手战争,右手和平”的内涵。
再比如,我的脑海中蹦出的词汇还有“新鲜”,见《打椰枣》一文等。
当然,在本书最后《文化使者》一文,记录了作者让时间化为永恒,让岁月留痕的轨迹。整体上,不妨可以说,《身向中东那畔行》这本书,承载着一种厚重,是作者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心系家乡,有此心灵随感,让身处中国内地的人们,从其笔下感知不同的见闻与体悟,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慰藉生命、丰富人生、真诚分享等角度,都有其必然的积极向上的意义。
作者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