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考文言文简答题技巧训练
(2021-03-19 21:57: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有关 |
一、考题回顾
1: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
2007年是湖南第一次命制文言简答题,难度不太大,仅要求解释一个代词“此”在文中的指代义,较简单,那么2008年呢?
2: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大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2008湖南卷)
这道题要分析原因,而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考生全面理解文章,才能准确做答。显然,答题难度比上一年增加了。
二、考查类型
(一)阐释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例如:
问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这里,当然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
(二)归纳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例如:
问题: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第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第二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解析:此题设计颇具匠心,它点到了全文的要害,即既然李广治军如此宽松,而士兵却“咸乐为之死”,那为何“不可以为法”呢?显然文中另有深意存焉。我们可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归纳。“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由此可知原因:(1)是“人人自便”所以“咸乐为之死”;(2)是李广才气高。“不可以为法”后有原因:(1)其继者难也;(2)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3)是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三)评析型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问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参考答案: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以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思想意义,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能看出其局限性。答题可分两步走,先要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再评价。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推测了陈军画半野园的目的不是羡慕富贵,而是告诫读书人不要贪图享受,并希望自己达到半野园主人的功业,这种思想观点在那个社会是比较少的,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
(四)创新型
问题:“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
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得3分;尚合文意,语言平淡得2分;游离文意,语言乏味得0—1分。
解析:这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全新的题型,这样的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相信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的乐趣。要答好这道题,一是要看懂原文,准确了解文句含义;二是要体验人物的身份和心情;三是要巧妙构思,在两问两答的有限篇幅中创设信息;四要写出口语化的短句,当然最好有几分幽默感,说得有趣,才能符合对话后“一相笑也”的要求。
三、方法总结
(一)解题思路:
A.通读全文
C.筛选信息
(二)常见的作答方法:
第一: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
第二:按一定思路作答。 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
第三: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三)组织语言的技巧:
1:摘录法: 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读者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
要点:这类题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才会有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一)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注释】①子固: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散文家。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今属浙江省)人。
提问:“同学”两字是本文的主脑,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同学”含义的理解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相似(同学于圣人);相信(互相信任而毫不猜疑);相警且相慰(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二)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提问: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07年上海春招题)
【参考答案】(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2007上海高考题)
思考:文中写仲长统和高斡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
参考答案:1.敢于直言;2.善于识人;3.不重名利。
(四)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思考:吴汉被谢丰.袁吉打败后,他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失败不失信心;(提取法)2.
善于在关键时刻激励将士;( 摘取法)3.
机智果断,危机时刻想出新的战略方针。(提取法)4.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思考:文中吴士的“好夸”和“终身不自知其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吴士的“好夸”主要表现在:
①喜欢谈论兵法,自以为才能天下无双;(1分)(摘取法)
②到张士诚处“毛遂自荐”,自称可以夺取天下;(1分)(提取法)
③和无赖、懦人纸上谈兵。(1分)(提取法)
而临死之时还说自己擅长孙吴兵法,则说明他“终身不自知其非”。(4分)(摘取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