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考文言文简答题技巧训练

(2021-03-19 21:57:26)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有关
原文地址:高考文言文简答题技巧训练作者:

一、考题回顾

1: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   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2007湖南卷)

2007年是湖南第一次命制文言简答题,难度不太大,仅要求解释一个代词“此”在文中的指代义,较简单,那么2008年呢?

2: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大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2008湖南卷)

这道题要分析原因,而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考生全面理解文章,才能准确做答。显然,答题难度比上一年增加了。

二、考查类型
(一)阐释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例如: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问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而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 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 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丈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问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解析:此文是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的。此题要求说明写作时“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的关系,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这里,当然需要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

(二)归纳型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例如: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问题: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第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第二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解析:此题设计颇具匠心,它点到了全文的要害,即既然李广治军如此宽松,而士兵却“咸乐为之死”,那为何“不可以为法”呢?显然文中另有深意存焉。我们可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归纳。“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由此可知原因:(1)是“人人自便”所以“咸乐为之死”;(2)是李广才气高。“不可以为法”后有原因:(1)其继者难也;(2)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3)是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三)评析型
    这类题近年来上海卷考查次数较多,它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例如: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问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参考答案: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以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思想意义,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能看出其局限性。答题可分两步走,先要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再评价。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推测了陈军画半野园的目的不是羡慕富贵,而是告诫读书人不要贪图享受,并希望自己达到半野园主人的功业,这种思想观点在那个社会是比较少的,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

(四)创新型
   这类题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事物得出较为独立的结论,这类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例如: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问题:“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请展开想象拟写一段对话。

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符合情景,对答巧妙,充满情趣得3分;尚合文意,语言平淡得2分;游离文意,语言乏味得0—1分。

解析:这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全新的题型,这样的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相信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的乐趣。要答好这道题,一是要看懂原文,准确了解文句含义;二是要体验人物的身份和心情;三是要巧妙构思,在两问两答的有限篇幅中创设信息;四要写出口语化的短句,当然最好有几分幽默感,说得有趣,才能符合对话后“一相笑也”的要求。
三、方法总结
(一)解题思路:

A.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文意       B.仔细审题   寻找答题区间

C.筛选信息   组织语言作答

(二)常见的作答方法:

第一:看所赋分值作答。学会从这些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次性,要点的数量等。
第二:按一定思路作答。 做内容概括题时,一定要分点概括文中会出现并列的部分,既要学会用原文也要学会从抽象中概括大意。

第三:按题意要求,组织不同句式作答。

(三)组织语言的技巧:

1:摘录法: 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读者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

2:句意(层意)提取法   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

要点:这类题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层或这一句的内涵与本质的东西,答题才会有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一)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 选自《同学一首别子固》宋代•王安石 )
【注释】①子固: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散文家。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今属浙江省)人。
提问:“同学”两字是本文的主脑,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同学”含义的理解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相似(同学于圣人);相信(互相信任而毫不猜疑);相警且相慰(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二)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提问: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07年上海春招题)

                                                                            

                                                                                    

                                                                                
【参考答案】(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2007上海高考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斡,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斡,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斡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斡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斡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思考:文中写仲长统和高斡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

                                                                                

                                                                                 

参考答案:1.敢于直言;2.善于识人;3.不重名利。

(四)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思考:吴汉被谢丰.袁吉打败后,他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失败不失信心;(提取法)2. 善于在关键时刻激励将士;( 摘取法)3. 机智果断,危机时刻想出新的战略方针。(提取法)4.  智惑敌军,与刘尚会合。(提取法)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①。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其不惑哉!

   [注]①孙吴,指孙武和吴起,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思考:文中吴士的“好夸”和“终身不自知其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吴士的“好夸”主要表现在:

①喜欢谈论兵法,自以为才能天下无双;(1分)(摘取法)

②到张士诚处“毛遂自荐”,自称可以夺取天下;(1分)(提取法)

③和无赖、懦人纸上谈兵。(1分)(提取法)

而临死之时还说自己擅长孙吴兵法,则说明他“终身不自知其非”。(4分)(摘取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