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考有关 |
![[转载]“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 [转载]“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经典文本会有诸多可以咀嚼的细节,透过这些有意无意的缝隙可以见到读者心灵世界的白云和蓝天。长妈妈给“我“买书,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很多同学,试着对这部分进行改写。
大部分改写是这样的:
在往家走的路上,长妈妈看到了一个书摊,小贩还喊着:“快来看啊,快来买啊,什么书都有啊!”长妈妈想,“哥儿那么想要那什么‘三哼经’的,不如去看一看有没有那本书。”想着,她便领着儿子去那书摊那了。可没想到,那小贩一见到长妈妈过来了,还冲她喊道:“去去去,什么三哼经四哼经的,一边去,别妨碍我做生意!”长妈妈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便和他吵了起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好不容易找着个书店,她进去之后问:“你们这有带图画的‘三哼经’吗?”可是,老板娘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意思,就不耐烦的问了一句,“你说什么?”长妈妈就故意放慢语速,大声对她说:“就是那种带图画的‘三哼经’。”“什么什么呀,开这么多年书店还没听说过‘三哼经’这本书的,你去别家书店问吧,别妨碍我做生意……”
走了不远,前面又有一家书店。看守书店的是个年轻人,她在门口犹豫了好半天才走进去问了一句,“请问,你们这有‘三哼经’吗?”“‘三哼经’?……”年轻人想了半天还是不明白,就问长妈妈:“那书是什么样子的啊?”“是一本带图画的书,”长妈妈努力回忆着哥儿对她说过的话,“上面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年轻人想了想,好像明白了什么,进去找了找,拿来了几本《山海经》,他对长妈妈说:“你看看是不是这个。”长妈妈拿来一看,上面果然有那些图画。
其实,我想说的是,阿长是个不识字的文盲,但不一定不能说,曲艺相声小品界的名人,如侯宝林、马三立、赵丽蓉、赵本山等,起始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但这都没有影响他们拥有全国一流的嘴。阿长城里城外来回走,算是见过世面,且懂得那么多繁文缛节,又在大户人家、书香之地帮佣,久闻翰墨香,百词腹中藏。再不济,她至少也能熏陶点文化氤氲,沐浴些圣哲灵光。相信大家如果都用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说 “山海经”,阿长也应该能学得出来。只是当时鲁迅和当地人说的可能都是绍兴的家乡话,“山海经”,阿长就听成了“三哼经”了。
我们看一下原文: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鲁迅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就听懂了。
另外,长妈妈在文中说的另一句本地方言“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也能佐证我们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转载]“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 [转载]“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不会学舌,还是绍兴人都明白的方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当地的土话,传达的是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终于完成了一件文化大事的自豪与喜悦,展现的是长妈妈淳朴、热心、和对“我”我的亲热和疼爱。
因此我们改写“长妈妈给‘我’买书”这一情节时,应侧重于阿长对“我”的最真挚的爱和在书铺四处奔走的辛劳, 口音倒不一定是渲染的侧重点。